翠霞。此謂導引服氣,稍與枕中相類,俱用之。兩手相捉,細捩,如洗手法。兩手相叉,翻覆向胸前,如挽三石弓力,左右同。兩手相重,共按髀,徐徐捩身,以返捶背上十度,作拳向後築十度,大坐徧倚,如排山,如托#15千斤石,上下數度。兩手抱頭,宛轉上。兩手據地,縮身曲脊三度。兩手相叉,以腳蹋中立地,反拗三#16舉,起立,以腳前後踏空,大坐,伸腳,以手勾腳指。
  右導引之法,深能益人延年,與調氣相須,令血脉通,除百病,宜好將息,勿令至大汗,能通伏氣,行之甚佳。
  又導引法在枕中卷,與此導引消息,並宜相參作之,大佳。
  諸服氣要法並忌觸雜錄,如能服之,便成真人。忌陰寒雨霧熱等邪氣,不可輒服也。危執閉破除此等日,亦不可服。
  凡日午已後,夜半已前,名為死氣,不可服也。唯酉時氣可服,為日近明净,不為死氣,加可服耳。
  凡服氣,取子午卯酉時服是也。如冬月子時,氣不可服也,為寒;如夏月午時,氣不可服,為熱。仍須以意消,大略若是。如腹中大冷,取近日氣及日午氣是。如腹中大熱,服夜半氣及平旦氣。如冬寒,即於一小净室中生炭火煖之,服即腹中和,如夏極熱時,取月中氣服,即凉大冷。
  每欲服氣,常取體中安隱,消息得所。如安隱時,不住消息耳。消息住,先舒手展足,按捺支節,舉腳跟向上,左右展足,長出氣三兩度,心念病處,隨氣出,病遂盡矣。如服氣之時胸中悶,微微細吐之,悶定則掩口,勿盡,盡則復吸入,凡服氣,入及出吐,皆須微微,吹綿不動,是其常候也。如入氣太急,勿令自耳聞,則驚五神,招其損也。如出氣太急,令自耳聞,亦然。如後腹內熱及時節熱,出入氣太急,轉轉增熱則盛也。如服冷及時寒,出入太急,令自耳聞,亦增冷甚也。
  初入氣之時,善將息,以飽為度。若飽後,即左右拓,更開托,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,然後咳嗽耳。拔髮,摩面,轉腰,令四肢節、皮肉、骨髓、頭面貫徹,腹中即空。如前服之取飽,更不須動作耳,自然安泰也。
  神炁養形說
  混元既分,天地得位。人與萬物,各分一氣而成形。動者稟乎天,靜者法乎地。天地之間,最靈者人。能養人之形者,唯氣與神。神者,妙萬物而為言;氣者,借冲虛以為用。至人之言,莫先乎氣;至人之用,莫妙乎神。我先生得至人之道,見生死之機,常味於無味,用於無用,為於無為,事於無事。知神氣可以留形,故守虛無以養神氣;知窈冥可以致信,故入窈冥而觀至精。則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!至人之不死,其猶谷神乎!先生曰:虛無之中,有物謂之神,窈冥之中,有物謂之氣。氣者,結虛無以成妙。故大洞真人曰:三月內視,注心一神,則靈光化生,纏綿五臟,其理明矣!且氣者,神之母;神者,氣之子。欲致其子,先修其母。若神不受味於氣,則氣無以通靈。子不求食於母,則母無以致和。《道經》曰:既得其母,以知其子;既知其子,復守其母。《東華玉書》云:母繁子長,流心安寧。此皆謂修真之要言也。加以耳目者,神之戶。《道經》曰: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《黃庭經》曰:仙人道士非有神,積精所致和專仁。正謂此也。後來學者,或納四時五芽之氣,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,握固以象胎形,閉氣以為胎息,殊乖真人之妙旨,蓋是古來之末事。如此之徒,濁亂元氣,尤損於形神。夫至人以心游於恬惔,飲漱於玄泉、胎息於無味,則神光內照,五氣生靈,自然有紫煙上浮,玉彩交映。敬傳先生之旨,化白為朱,積精成形,口銜靈芝,降於形中,是謂真仙之術,守中抱一,抱一勿失,與天地齊畢矣。
  將攝保命篇
  夫人察二儀之氣,成四大之形,愚智貴賤則別,好養貪生不異。貧迫者,力微而不達;富貴者,侮傲而難持;性愚者,未悟於全生;識智者,或先於名利;自非至真之士,何能保養生之理哉!其有輕薄之倫,亦有矯情冒俗,口誦其事,行已違#17之。設能行者,不踰晦朔,即希#18長壽,此亦難矣。是以達人知富貴之驕傲,故屈迹而下人;知名利之敗身,故割情而去欲;知酒色之傷命,故量事而撙節;知喜怒之損性,故豁情以寬心;知思慮之銷神,故損情而內守;知語煩之侵氣,故閉口而忘言;知哀樂之損壽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竊命,故忍之而不為。若加之寒溫適時,起居有節,滋味無爽,調息有方,積氣補於泥丸,魂魄守藏,和神保氣,吐故納新,嗜慾無以干其心,邪淫不能惑其性,此則持身之上品,安有不延年者哉!
 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四
  #1止:原誤作『上』,據文例及道藏本改。
  #2上:原誤作『止』,據文例及道藏本改。
  #3:道藏本作『脛』。
  #4脊:輯要本作『背』。
  #5竪:原無,據道藏本補。
  #6腹:道藏本作『腰』。
  #7而:四庫本作『不』。
  #8肝藏魂:原無,據道藏本補。
  #9脾:原誤作『肝』,據道藏本改。
  #10尺:原誤作『赤』,據道藏本、輯要本及四庫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