秩宗以典三禮,夔為樂政以和神人。舜彈五絃之琴,歌《南風》之詩。夏禹櫛風沐雨,冠履不顧,敷九土,乘四載,鑿龍門,闢伊闕,導百川,建萬國。微禹之功,人皆魚矣。帝王之功,莫此為盛,故百代不易,為福為教也。
  君王欲綠五帝之道而不失,則可以長久。
  言君王但因循五帝之道而常行用,無所為替,則可以長保宗廟社稷,以為人始也。
 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
  執大象而天下往,明道不往,則道不可暫離所也。
  聖人在上,賢士百里而有一人,則猶無有也。
  言聖王在上,化被蒼生,德周萬物,雖百里而有一賢士,以聖道廣宣,賢跡不見,其賢雖多,則若無有也。
  王道衰微,暴亂在上,賢士千里而有一人,則猶比肩也。
  王道衰微,暴虐亂政,人皆思德,雖千里有一賢士,其若比肩。言賢人不可得也。
 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
  帝王所以安國家,行政教,其在良吏乎。言必博廣以取也。
  故曰#16:民者,賢不肖之杖也,賢不肖皆具焉。
  賢者,德行之名;不肖者,頑囂之謂。夫賢與不肖見於行,此二者同出於性而異名,皆杖於最靈,各有定分矣。天下之廣,黎庶之衆,賢與不肖自皆具焉。
  故賢人得焉,不肖人休焉。
  言賢者不自求進而村為時須,王者必任,賢人所以得也;不肖者非自求退而行無所取,不登政事,是以休廢也。
  杖能側焉,
  有過人之智,叉矜其能;恃能矜智,必違常道。輕躁所至危僻,故曰杖能側焉。
  忠信飾焉。
  懷盡忠之節,必修於道。修身貴真,履行務實,由於正路。禮、義、仁、信以文飾其身也,故曰忠信飾焉。
  民者,積愚也。
  冥然無知,愚之謂也。
  雖愚,明主撰吏焉,必使民興焉。
  言明主推心於人,以取良史而不獨任也。
  士民與之,明上舉之;
  得於衆心,善於政事,上所以舉用之也。
  士民若之#17,明上去之。
  若如人者#18,賢愚之間、政既不與,所以斥去之也。
  故王者取吏不忘,必使民唱然後和。
  人主總羣謀以觀衆,知明以探風聲,察於下言以求得失,取賢人以宣政化。推己取賢,唯聖者能之。
  民者,吏之程也。
  程,法式也。知之在下,是故取吏之法式,察之於衆庶人者,若之也。
  察吏於民,然後隨。
  人與之,主舉之;人若之,主去之。此隨之也。
  政曰:民者,至卑也,
  極卑下也。
  而使之取吏焉,必取所愛。
  聖主不違人以獨用也。
  故十人愛之,則十人之吏也;百人愛
  之,則百人之吏也;千人愛之,則千人之吏也;萬人愛之,則萬人之吏也。
  自此已上,皆言人之情好之德行,各有所愛樂之,多少殊別也。
  故萬人之吏,撰卿相矣。
  人愛之多,則必堪為政事。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主之所拔,不可失賢也。
  卿相者,諸侯之丞也。
  卿相者,人主之杖,故為諸侯之丞也。
  故封侯之土,秩出焉。
  賢者得之,列土封疆。得自家臣,故曰秩出焉。
  卿相者,侯之本也。
  政之興亡,在於卿相。得賢者和輯,失賢者離散,故為侯之職,在卿相也。
  鬻子卷上竟
  #1『要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安』。
  #2『妄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安』。
  #3『正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王』。
  #4『言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言之』
  #5『感』,《四庫》百子本作『咸』,是。
  #6『問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聞』。
  #7《道藏》本原脫『求』字;今據文義及《四庫》本補。又,《道藏》本『門』一字下原有『曰』字,疑原文『文王問於鬻子』後當有『曰』字,錯衍至注文中;今據《四庫》本刪。
  #8『然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熊』。
  #9『餘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食』。
  #10『人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民』。
  #11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人效其力』。
  #12『王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生』。
  #13『度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發』。
  #14『土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士』。
  #15『崇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耑』。
  #16『故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政』。
  #17『若』,《四庫》本作『苦』。
  #18此句《四庫》本作『如苦人者』。
  鬻子卷下
  華州鄭縣尉逄行珪註
  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
  曲阜之地方七百里,少昊之墟,是魯周公所封之邑,以周公裨益政禮,故稱之以為篇耳。
  政曰:昔者魯周公曰:吾聞之於政也,
  稱周公之言,以明政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