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兒之惡病也,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。然氣發於內,必先有候,常宜審察其精神,而採其候也。
 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,是癇候。魚際脈赤者熱,脈青大者寒,脈青細者為平也。
  鼻口乾燥,大小便不利,是癇候。
  眼不明,上視喜陽,是癇候。
 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,臥不靜,是癇候。青脈刺之,令血出也。
  小兒髮逆上,啼笑面暗,色不變,是癇候。
  鼻口青,時小驚,是癇候。
  目閉青,時小驚,是癇候。
  身熱,頭常汗出,是癇候。
  身熱,吐哯而喘,是癇候。
  身熱,目時直視,是癇候。
  喜欠,目上視,是癇候。
  身熱,目視不精,是癇候。
  目瞳子卒大,黑於常,是癇候。
  臥惕惕而驚,手足振播,是癇候。
  臥夢笑,手足動搖,是癇候。
  意氣下而妄怒,是癇候。
  咽乳不利,是癇候。
  身熱,小便難,是癇候。
  吐痢不止,厥痛時起,是癢候。
  弄舌搖頭,是癇候。
  已上諸候二十餘條,皆癇之初也。見其候,便爪其陽脈所應灸,爪之皆重手,令兒驟啼。及足絕脈,亦依方與湯。直視瞳子動,腹滿轉鳴,下血身熱,口噤不得乳,反張脊強,汗出發熱,為臥不悟,手足掣瘲喜驚,凡八條,癇之極者也。如有此,非復湯爪所能救,便當時灸之。
  論曰: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,師可診候,所解為法,作次序治之,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。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,不能制病,病則變異其本候,後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,直依其後證作治,亦不得瘥也。要應精問察之,為前師所配,依取其前踪迹以為治,乃無逆耳。前師處湯,本應數劑乃瘥,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,便謂不驗,已後更問他師。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,而更為治,而不次前師,治則弊也。或前已下之,後須平和療以接之,而得瘥也。或前人未下之,或不去者,或前治寒溫失度,後人應調治之,是為治敗病,皆須邀射之,然後免耳。不依次第,及不審察,必及重弊也。
  龍膽湯,治嬰兒出腹,血脈盛實,寒熱溫壯,四肢驚掣,發熱,大吐哯者。若已能進哺,中食實不消,壯熱及變蒸不解,中客人鬼氣,并諸驚癇,方悉主之。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,小兒龍膽湯第一,此是新出腹嬰兒方。若日月長大者,以次依此為例。若必知客性及有鬾氣者,可加人參、當歸,各如龍膽多少也。一百日兒加三銖,二百日兒加六銖,一歲兒加半兩,餘藥皆准耳。
  龍膽 釣藤皮 柴胡 黃苓 桔梗 芍藥 茯苓一作狹神 甘草各六銖 蜣螂二枚 大黃一兩
  右十味,□咀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為劑也。服之如後節度。藥有虛實,虛藥如足數合水也。兒生一日至七日,分一合為三服;兒生八日至十五日,分一合半為三服;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,分二合為三服;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,分三合為三服;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,盡以五合為三服。皆得下即止,勿再服也。
  大黃湯,治少小風癇積聚,腹痛夭矯,二十五癇方:
  大黃 人參 細辛 乾薑 當歸 甘皮各三銖
  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一升,煮取四合。服如棗許,日三。
  白羊鮮湯,治小兒風癇,胸中有疾方:
  白羊鮮三銖 蚱蟬二枚 大黃四銖 甘草 釣藤皮 細辛各二銖 牛黃如大豆四枚 蛇蛻皮一寸
  右八味,□咀,以水二升半,煮取一升二合。分五服,日三。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,可更加大黃、釣藤各一銖,以水漬藥半日,然後煮之。
  增損續命湯,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,四肢角弓反張不隨,并軃□僻,不能行步方:
  麻黃 甘草 桂心各一兩 芎藭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各十八銖 人參 黃苓 石膏各半兩 杏仁二+枚
  右十二味,□咀,以水六升煮麻黃,去上沫,乃納諸藥,煮取一升二合。三歲兒分為四服,一日令盡。少取汗,得汗,以粉粉之。
  石膏湯,治小兒中風惡痱,不能語,口眼了戾,四肢不隨方:
  石膏一合 麻黃八銖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藥 當歸各四銖 細辛二銖
  右八味,□咀,以,水三升半,先煮麻黃三沸,去上沬,內餘藥,煮取一升。三歲兒分為四服,日三。
  治少小中風,狀如欲絕,湯方:
  大黃 牡蠣 龍骨 栝蔞根 甘草 桂心各二+銖#3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銖
  右八味,□咀,以水一升,內藥重半兩,煮再沸,絞去滓。半歲兒服如鷄子大一枚,大兒盡服,入口中即愈。汗出粉之。藥無毒,可每日二服。有熱加大黃,不汗加麻黃。無寒水石,朴消代之。
  二物石膏湯,治少小中風,手足拘急方:
  石膏如鷄子大一塊,碎 真珠一兩
  右以水二升,煮石膏五六沸,內真珠,煮取一升,稍稍分服。
  桂枝湯,治少小中風,脈浮發熱,自汗出,項強,鼻鳴乾嘔方:
  桂心 生薑 甘草 芍藥各一兩 大棗四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