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腳弱短氣。
  尺脈俱數,手足頭面有熱;俱遲,有寒,手足頭面有冷風。
  尺脈浮,下熱風,小便難,宜服瞿麥湯、滑石散,針橫骨、關元瀉之。
  尺脈緊,臍下痛,宜服當歸湯,灸天樞、針關元補之。
  尺脈微,厥逆,小腹中拘急,有寒氣,宜服小建中湯,針氣海。
  尺脈數,惡寒,臍下熱痛,小便赤黃,宜服雞子湯、白魚散,針橫骨瀉之。
  尺脈緩,腳弱下腫一無此四字,小便難,有餘瀝,宜服滑石湯、瞿麥散,針橫骨瀉之。
  尺脈滑,血氣實,經脈不利,宜服朴消煎、大黃湯下去經血,針關元瀉之。
  尺脈弦,小腹疼,小腹及腳中拘急,宜服建中湯、當歸湯,針氣海瀉之。
  尺脈弱,氣少發熱骨煩,宜服前胡湯、乾地黃茯苓湯,針關元補之。
  尺脈澀,足經逆冷,小便赤,宜服附子四逆湯,針足太衝補之。
  尺脈扎,下焦虛,小便去血,宜服竹皮生地黃湯,灸丹田、關元。
  尺脈伏,小腹痛,癥疝,水穀不化,宜服大平胃丸、桔梗丸,針關元補之。
  尺脈沉,腰背痛,宜服腎氣丸,針京門補之。
  尺脈軟,腳不收,風痹一無此五字,小便難,宜服瞿麥湯、白魚散,針關元瀉之。
  尺脈牢,腹滿,陰中急,宜服葶藶子茱萸丸,針丹田、關元、中極。
  尺脈遲,下焦有寒,宜服桂枝丸,針氣海、關元瀉之。
  尺脈實,小腹痛,小便不禁,宜服當歸揚加大黃一兩,利大便,針關元補之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四竟
  #1平脈方:『平』 上原有『養性』 二字,據影宋刻本刪。
  #2切:原作『均』 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3互:影宋刻本作『伍』。
  #4丸:影宋刻本作『力』。
  #5盡:原作『盛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6數:原作『散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7六七:原作『云土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8有:影宋刻本作『背』。
  #9噎塞:影宋刻本『塞』下有『不通』二字。
  #10之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11脈:影宋刻本作『寸』。下四『脈』字仿此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八十五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平脈方
  五臟積聚第七
  人病有積、有聚、有穀氣。穀一作繫。夫積者臟病,終不移也;聚者腑病,發作有時,展轉痛移為可治也;穀氣者,脅下牽痛,按之則愈,愈復發為穀氣。夫病已愈不得復發,今病復發即為穀氣也。諸積大法,脈來而細軟附骨者為積#1也。寸口結,積在胸中;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關上結,積在臍傍;微下關者,積在小腹。尺中結,積在氣衝;上關上,積在心下。脈出在左積在左,脈出在右積在右;脈兩出積在中央,各以其部處之。寸口沉而橫者,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,其脈弦。腹中急痛,腰背痛相引,腹中有寒疝瘕。
  脈弦緊而細微者,癥也。夫寒痹,癥瘕積聚之脈,狀皆弦緊。若在心下即寸弦緊;在胃管即關弦緊;在臍下即尺弦緊。一曰關脈長弦,有積在臍左右上下。
  又脈癥法:左手脈橫癥在左,右手脈橫癥在右,脈頭大在上,頭小在下。
  又一法:橫脈見左積在右,見右積在左;偏得洪實而滑亦為積;弦緊亦為積,為寒痹,為疝痛。內有積不見脈,難治;見一脈相應為易治;諸不相應,為不合治也。左手脈大,右手脈小,上病在左脅,下病在左足;右手脈大,左手脈小,上病在右脅,下病在右足。脈弦而伏者,腹中有癥不可轉也,必死不治。脈來細而沉時直者,身有癰腫,若腹中有伏梁;脈來沉而虛者,泄注也;脈來小沉實者,胃中有積聚,不可下,食即吐。
  陰陽表裏 虛實第八
  弦為少陽,緩為陽明,洪為太陽,三陽也。微為少陰,遲為厥陰,沉為太陰,三陰也。
  脈有一陰一陽,一陰二陽,一陰三陽;有一陽一陰,一陽二陰,一陽三陰。如此言之,寸口有六脈,俱動耶?然:經言如此者,非有六脈俱動也,謂浮、沉、長、短、滑、澀也。凡脈浮滑長者,陽也;沉澀短者,陰也。所以言一陰一陽者,謂脈來沉而滑也。一陰二陽者,謂脈來沉滑而長也。一陰三陽者,謂脈來浮滑而長,時一沉也。所以言一陽一陰者,謂脈來浮而澀也。一陽二陰者,謂脈來長而沉澀也。一陽三陰者,謂脈來沉澀而短,時一浮也。各以其經所在,言病之逆順也。
  脈有陽盛陰虛,陰盛陽虛,何謂也?然:浮之損小,沉之實大,故曰陰盛陽虛;沉之損小,浮之實大,故曰陽盛陰虛。是謂陰陽虛實之意也。凡脈浮、大、數、動、長、滑,陽也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短、微,陰也。陽病見陰脈者,逆也,主死;陰病見陽脈者,順也,主生。關前為陽,關後為陰。陽數即吐,陰微即下;陽弦則頭痛,陰弦即腹痛,以依陰陽察病也。又尺脈為陰,陰脈常沉而遲;寸關為陽,陽脈但浮而速。有表無裏 ,邪之所止得鬼病。何謂表裏 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