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原作『溫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2知:原作『止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3分溫三服:原作『分三服溫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4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兩』。
  #5三:影宋刻本作『藥』。
  #6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三兩』。
  #7各七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分』。
  #8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三兩』。
  #9五合:影宋刻本作『三合』。
  #10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  #11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一兩』。
  #12各一升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升』。
  #13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兩』。
  #14五合:原作『三合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5各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16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兩』。
  #17知:原作『止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8即:影宋刻本作『斜』。
  #19肋:原作『脅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下『肋』仿此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六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肺臟方
  肺痿第六論方
  論曰:寸口脈數,其人病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出,何也?師曰:此為肺痿之病。何從得之?師曰:病熱在上焦,因咳為肺痿,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痛渴,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數被鴃藥下,重亡津液,故得肺痿。又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#1;陽脈早索,陰脈不澀,三焦踟蹰,入而不出。陰脈不澀,身體反冷,其內反煩,多唾唇燥,小便反難,此為肺痿,傷於津液,便如爛瓜,下如豚腦,但坐發汗故也。其病欲咳不得咳,咳出乾沫,久久小便不利,其脈平弱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遺溺,小便數,所以然者,上虛不能制下故也,此為肺中冷,必眩。師曰:肺痿咳唾,咽燥欲飲者,自愈。自張口者,短氣也。
  甘草乾薑湯,溫臟,治肺痿,多涎唾,小便數,肺中冷,必眩,不渴不咳若渴者屬痛渴法,上虛,下不能制沒,服此湯已,小溫覆之方:
  甘草四兩 乾薑二兩,《集驗》、《肘後》有大棗十二枚。
  右二味,□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。
  甘草湯,治肺痿,涎唾多,出血,心中溫溫液液方:《千金翼》名溫液湯。
  甘草二兩,□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三服。
  生薑甘草湯,治肺痿,咳唾涎沫不止,咽燥而渴方:
  生薑五兩 甘草四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
  桂枝皂莢湯,治肺痿,吐涎沫不止方:去芍藥加皂莢。
 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皂莢一兩#2 大棗十五枚#3
  右五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
  麻黃湯,治肺脹,咳而上氣,咽燥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方:
  麻黃 芍藥 生薑仲景用乾薑 細辛 桂心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石膏四兩
  右八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仲景名此為小青龍加石膏湯,用甘草三兩,為九味。
  肺癱第七論 方
  論曰:病咳唾膿血,其脈數,實者屬肺癰,虛者屬肺痿。咳而口中自有津液,舌上胎滑,此為浮寒,非肺痿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,此為肺癰也。問曰:病者咳逆,師脈之,何以知為肺癰?當有膿血,吐之則死,後竟吐膿死。其脈何類?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#4微而數,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微則汗出,數則惡寒,風中於衛,呼氣不入,熱過於榮,吸而不出,風傷皮毛,熱傷血脈。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,口乾喘滿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,時時振寒。熱之所過,血為凝滯,蓄結癰膿,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,膿已成則難治。寸口脈數,趺陽脈緊,寒熱相搏,故振寒而咳。趺陽脈浮緩,胃氣如經,此為肺癰。師曰:振寒發熱,寸口脈滑而數,其人飲食起居如故,此為癰腫病,醫反不知,而以傷寒治之,不應愈也。何以知有膿?膿之所在,何以別知其處?師曰:假令膿在胸中者,為肺癰,其脈數,咳唾有膿血。設膿未成,其脈自緊數,緊去但數,膿為已成也。
  桔梗湯,治咳,胸中滿而振寒,脈數,咽乾而不渴,時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,是為肺癰者方:
  桔梗三兩,《集驗》用二兩,《古今錄驗》用一兩 甘草二兩
  右二味,□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二服,必吐膿血也。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。
  瀉肺揚#5,治肺癰,喘不得外方:
  葶藶三兩,為末 大棗二+枚
  右二味,先以水三升煮棗,取一#6升,去棗,內藥一棗大,煎取七合,頓服令盡。三日服一劑,可至三四劑。治肺癰,胸脅脹,一身面目浮腫,鼻塞,清涕出,不聞香臭,咳逆上氣,喘鳴迫塞,未進此方宜先服小青龍湯卻服前藥。其青龍湯方在十八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