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,手足煩熱,惕然自驚,皮毛起,或哭,或歌,或怒,乾嘔心煩,耳中聞風雨聲,面色白方:
  款冬花 桂心各二兩 桑白皮一斤 生薑 五味子 鍾乳各三兩 粳米五合 大棗十枚 麥門冬四兩
  右九味,□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粳米、棗令熟,去之內藥,煎取二升。分三服,溫服之。一方用白石英二兩。《廣濟》用紫菀、人參各二兩,名紫菀湯。
  麻子湯,治肺氣不足,咳唾膿血,氣短不得臥方:
  麻子一升 桑白皮 餳各一斤 桂心 人參各二兩 阿膠 紫菀各一兩 生薑三兩 乾地黃四兩
  右九味,□咀,以酒一斗五升、水一斗五升,合煮取四升,分五服。
  餳煎,治肺氣不足,咽喉苦乾方:
  作腸任多少,取乾棗一升,去核,熟搗,水五升,和使相得,絞去滓,澄去上清,取濁者,內飴中攪,火上煎,勿令堅。令連連服,如鷄子大,漸漸吞之,日三夜二。
  治肺風氣痿絕,四肢滿脹,喘逆胸滿方:
  灸肺輸各二壯。肺輸對乳引繩度之,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各一寸五分。
  肺與大腸俱虛
 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,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。病苦耳鳴嘈嘈,時妄見光明,情中不樂,或如恐怖,名曰肺與大腸俱虛也。
  小建中湯,治肺與大腸俱不足,虛寒乏氣,小腹拘急,腰痛,羸瘠百病方:
  大棗十二枚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二兩 芍藥六兩
  右五味,□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糖八兩,煮三沸,分三服。《肘後》用黃耆、人參各二兩,名黃耆建中湯。
  肺勞第三論 方 灸法
  論曰:凡肺勞病者,補腎氣以益之,腎王則感於肺矣。人逆秋氣,則手太陰不收,肺氣焦滿。順之則生,逆之則死。順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反順為逆,是謂關格,病則生矣。
  麻黃引氣湯,治肺勞實,氣喘鼻張,面目苦腫方:
  麻黃 杏仁 生薑 半夏各五分 紫蘇四分 白前 細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兩 竹葉切,一升
  右十一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
  半夏湯,治肺勞虛寒,心腹冷,氣逆游氣,胸脅氣滿,從胸達背痛,憂氣往來,嘔逆,飲食即吐,虛乏不足方:
 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四兩 甘草 厚朴各二兩 人參 橘皮 麥門冬各三兩
  右八味,□咀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分四服。腹痛加當歸二兩。
  厚朴湯,治肺勞風虛冷,痰澼水氣,晝夜不得臥,頭不得近枕,上氣胸滿,喘息氣絕,此痰水盛溢方:
  厚朴 麻黃 桂心 黃苓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兩 枳實 甘草 秦艽 杏仁 茯苓各三兩 細辛一兩 半夏一升 生薑一兩#15 大棗十五枚
  右十六味,□咀,以水一斗三升,煮取四升,分五服。
  治喉痹,氣逆咳嗽,口中涎唾方:
  灸肺輸七壯。亦可隨年壯至百壯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四竟
  #1鴻鴻:影宋刻本作『鳥鴻』。
  #2不:原脫,據《靈櫃□本神》補。
  #3夢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4若:影宋刻本作『苦』。
  #5惟:影宋刻本作『離』。
  #6壯:影宋刻本作『熱』。
  #7廉:影宋刻本作『瘦』。
  #8色:影宋刻本無『色』字。
  #9夫:原作『分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0渴:影宋刻本作『喝』。
  #11咳:影宋刻本作『□』。
  #12堅:原作『腎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3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』。
  #14三:原作『二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5一兩:影宋刻本作『十兩』。
  孫真人備急不金要方卷之五十五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肺臟方
  氣極第四論 方 灸法
  論曰:凡氣極者,主肺也。肺應氣,氣與肺合。又曰:以秋遇病為皮痹,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,則寒濕之氣客於六腑也。若肺有病,則先發氣,氣上衝胸,常欲自恚。以秋庚辛日傷風邪之氣,為肺風。肺風之狀,多汗。若陰傷則寒,寒則虛,虛則氣逆咳,咳則短氣,暮則甚,陰氣至,濕#1氣生,故甚。陰畏陽氣,晝日則瘥。若陽傷則熱,熱則實,實則氣喘息上胸臆,甚則唾血。然陽病治陰,陰是其裹。陰病治陽,陽是其表。是以陰陽表裹,衰王之源,故知以陽調陰,以陰調陽,陽氣實則決,陰氣虛則引。善治病者,初入皮毛、肌膚、筋脈則治之,若至六腑五臟,半死矣。
  扁鵲曰:氣絕不治,喘一作奔而冷汗出,二日死。氣應手太陰,太陰氣絕則皮毛焦,氣先死矣。
  鍾乳散,治氣極虛寒,陰畏陽氣,晝痠暮甚,氣短息寒,亦治百病,令人力強,能飲食,去風冷方:
  鍾乳別研 乾薑 桔梗 茯苓 細辛 桂心 附子 人參各一兩六銖 白朮一兩 防風 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