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乾嘔不下食方:
  生蘆根切,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薑二兩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。分三服,不止,服三劑。
  又方:
  通草 橘皮各二兩 生蘆根切,一升 粳米三合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分三服。
  治乾嘔吐逆,涎沫出者方:
  半夏 乾薑各等分
  右二味,□咀,以漿水一升半,煮取七合。頓服之,日三。
  治病人乾嘔方:
  取羊乳汁,飲一杯。
  治乾嘔方:
  酒浸馬屎一宿,取汁服之。
  又方:
  灸心主尺澤亦佳。
  又,灸乳下一寸三十壯。
  又方,乾嘔不止,粥食、湯藥皆吐不停,灸手間使三十壯。若四厥,脈沉絕不至者,灸之便通,此起死人法。
  治穢方:
  煮豉三升,飲汁佳。
  又方:
  空腹飲薑汁一升。
  又方:
  濃煮蘆根汁飲之。
  又方:
  灸承漿七壯,炷如麥大。
  又,灸臍下四指七壯。
  治惡心方:
  苦瓠禳并子一升,碎,以酒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須臾吐,并下如蝦蟆衣三升。
  又方:
  服小便一百日,佳。
  又方:
  麻子一升,熬令香,熟搗,取酒三升,熟研,濾取一升,飲盡,日二服,盡一石瘥。一切病自能飲食,不能酒,任性多少。
  治食已吐其食方:
 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
  右二味,□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
  治食飲輒吐方:
  頓服生熟湯三升,即止。
  灸法:餘散見前。
  吐逆嘔不得食,灸心輸百壯。
  吐嘔逆不得下食,今日食,明日吐者,灸膈輸百壯。
  吐變不得下食,灸胸堂百壯。
  吐逆不得食,灸巨闕五十壯。
  吐逆食不住,灸胃管百壯,三報。
  吐逆,飲食卻出,灸脾募百壯,三報。章門穴也。
  吐嘔宿汁,吞酸,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,三報。《甲乙經》云:日月,膽募也,在期門下五分。
  吐逆,霍亂吐血,灸手心主五十壯。
  噫噦,膈中氣閉塞,灸腋下聚毛下附脅宛宛中五十壯。
  噦噫嘔逆,灸石關百壯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二竟
  #1一:影宋刻本作『二』。
  #2若:影宋刻本作『苦』。
  #3曰:原作『肉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4是:原作『也』,屬上讀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5三:原作『上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6主:原作『止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7止:影宋刻本作『出』。
  #8一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9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  #10一斗二升:影宋刻本作『一斗三升』 。
  #11各二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三兩』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三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胃腑方
  噎塞第六論 方
  五噎圓,治胸中久寒,嘔逆逆氣,食飲不下,結氣不消方:《古今錄驗》 云:五噎者,氣噎、憂噎、勞噎、食噎、思噎。氣噎者,心悸,上下不通,噫噦不徹,胸脅苦痛。憂噎者,天陰苦厥逆,心下悸動,手足逆冷。勞噎者,苦氣膈,脅下支滿,胸中填塞,令手足逆冷,不能自溫。食噎者,食無多少,惟胸中苦塞,常痛,不得喘息。思噎者,心悸動,喜忘,目視□□。此皆憂恙嗔怒,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。
  乾薑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
  右十味,為末,蜜和丸如梧子大。以酒服三丸,日三。不止#1,稍加至十丸。
  又方,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:
 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二兩 紫菀 乾薑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一兩
  右十四味,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。以酒服五丸,日三,不止#3,加至十五丸。烏頭與半夏相反,但去一味合之。
  竹皮湯,治噎聲不出方:
  竹皮一用竹葉 細辛各二兩 甘草 生薑 通草 人參 茯苓 麻黃 五味子 桂心各一兩
  右十味,□咀,以水一斗煮竹皮,減二升,去竹皮,下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  乾薑湯,治飲食輒噎方:《集驗》 名半夏湯。
  乾薑 石膏各四兩 栝蔞根《集驗》作桔梗 人參 桂心各二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甘草一兩 赤小豆三+粒
  右十味,□咀,以酒五升,水一斗,煮棗二十枚,去滓,合煮取三升,分三日服。
  通氣湯,治胸滿氣噎方:
 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八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