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』上有『瘥』字。
  #2二:影宋刻本作『三』。
  #3晬:原作『晬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4死:『死』下原衍『 生』字,據影宋刻本刪。
  #5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』。
  #6三分:影宋刻本作『二分』。
  #7溫:原與下『五服』二字互倒,據影宋刻本乙正。
  #8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五升』。
  #9各一升: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兩』。
  #10困:影宋刻本作『因』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脾臟方
  冷痢第八論 方#1
  論曰:舊治痢,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。今治積久冷痢,先以溫脾湯下訖,後以建脾丸補之,未有不效者。貧家難以克辦,亦無可將息也。
  溫脾湯,治積久冷熱赤白痢者方:
 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附子 乾薑 人參各二兩#2
  右五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與前溫脾湯小異。
  建脾圓,治虛勞贏瘦,身體重,脾胃冷,飲食不消,雷鳴腹脹,泄痢不止方:
  鍾乳粉三兩 赤石脂 好麯 大麥蘖 當歸 黃連 人參 細辛 龍骨 乾薑 茯苓 石斛 桂心各二兩 附子一兩 蜀椒六兩
  右十五味,為末,白蜜丸如梧子,酒服十丸,日三,加至三十丸,弱者飲服。此方通治男女。《集驗》無細辛,龍骨。
  增損建脾圓,治丈夫虛勞,五臟六腑傷敗受冷,初作滯下,久則變五色,赤黑如爛腸極臭穢者方:
  鍾乳粉 赤石脂各#3三兩 譽石一用礬石 乾薑 蓗蓉 桂心 石斛 五味子 澤瀉 遠志 寄生 柏子仁 人參 白頭翁 天雄 當歸 石榴皮 牡蠣 龍骨 甘草各二兩
  右二十味,為末,蜜丸。酒服二十丸,日三,加至四十丸。此二方止痢神驗。
  駐車圓,治大冷,洞痢腸滑,下赤白如魚腦,日夜無節度,腹痛不可堪忍者方:
  黃連六兩 乾薑二兩 當歸 阿膠各三兩
  右四味,為末,以大酢八合,烊膠和之,併手丸如大豆許,候乾。大人飲服三十丸,小兒百日以還三丸,期年者五丸,餘以意加減,日三服。
  大桃花湯,治冷白滯痢腹痛方:
  赤石脂 乾薑 當歸 龍骨 牡蠣各三兩 附子二兩 白朮一升 甘草 芍藥各一兩 人參一兩半
  右十味,□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木,取九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#4;分三服。膿者加厚朴三兩,嘔者加橘皮三兩。
  又方:
  龍骨六兩 厚朴 當歸各三兩#5 赤石脂五兩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熱加白頭翁二兩半、牡蠣三兩。
  桃花圓,治下冷,臍下攪痛方:
  乾薑 赤石脂各十兩
  右二味,蜜丸如豌豆,服十丸,日三服,加至二十丸。
  倉米湯,治小腹冷氣積聚,結成冷痢,日夜三四十行方:
  倉梗米半升,凈淘乾灑 薤白一握,去青切細 羊脂一升,熬 香豉三升,以水一斗,煎取五升,澄清
  右四味,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,并米內豉汁中煎,取四升。日一空腹溫服一升,如行十里久更進一升,得快利止,若利不止,更服如前,利後進梗米豉粥,若復作,更服一劑,永瘥。
  附子湯,治暴下積日不住,及久痢方:
  附子一枚 石榴皮一具 阿膠二兩 龍骨 甘草 芍藥 乾薑 黃連各一兩 黃苓半兩 粳米三合
  右十味,□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  治卒下痢湯方:
  黃連五兩 生薑一斤
  右二味,□咀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未止,更合服,必效。
  治久冷痢下純白者,由積臥冷處,經久病發#6,遂令脾胃俱冷,日夜五六十行,大小腹痛不#7可忍,凡白痢屬冷,赤痢屬熱方:
  好麯末五升,微熬令香,溫清醇酒令熱,和麯末一升,空腹頓服之,日三服。若至食時,搗蒜一升,令至熟,下薑椒末,調和如常食之法,惟須稠,勿加盥;以水和麯二升,作□餅,極爛煮之,乾灑,熱內蒜齏,臼中相和,一頓食之,少與餘食。至饑時,仍準前食麯末酒,比至瘥來,少食餘食。以此法治,不過兩日,無有不瘥。
  治久冷,或痢不痢間,但腰腹患苦冷方:
  上等新蜀椒三升,用醋宿漬之,以麯三升,和椒一升,緊拌煮作粥,空腹頓服之,加葱豉盥任性調和,不瘥更作,以瘥為限,不過三升椒即愈。此方不但治冷,大治諸虛損冷極,有所益,久當自知耳。
  馬藺子圓,治積冷痢,下白膿方:
  馬藺子一升,熟熬 附子二兩 乾薑 甘草各二兩半 神麯 麥蘗 阿膠各五兩 黃連三兩 蜀椒五合
  右九味,為末,蜜丸如梧子,服二十丸,日二,以知為度。或作散酒調服方寸匕,亦佳。
  厚朴湯,治三十年久痢不止方:
  厚朴 乾薑 阿膠各二兩 黃連五兩 艾葉 石榴皮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