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水九升煮麻黃,去沫,下諸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  續命湯,治肉極虛熱,肌痹淫淫,如鼠走身上,津液開泄,或痹不仁,四肢急痛方:
  麻黃 生薑各三兩 當歸 石膏各二兩 芎藭 桂心 甘草 黃苓 防風 芍藥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
  右十一味,□咀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除沫,下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。分四服,日再。
  越婢湯,治肉極熱,則身體津液脫,勝理開,汗大泄,厲風氣,下焦腳弱。方見別卷。
  石南散,治肉熱極,則體上如鼠走,或如風痹,唇口壞,皮膚色變,主諸風大病方:
  石南三+銖 薯蕷 芍藥一本作甘草 天雄 桃花一作桃仁 甘菊花各一兩 黃耆十八銖 山茱萸一兩十八銖 真珠十八銖 石膏二兩 升麻 萎蕤各一兩半
  右十二味,治下篩。酒下方寸匕,日再,食後服。
  大黃耆酒,治肉極虛寒,為痹風,陰動傷寒,體重怠惰,四肢不欲舉,關節疼痛,不嗜飲#9食,虛極所致方:
  黃耆 桂心 巴戟天 石斛 澤瀉 茯苓 柏子仁 乾薑 蜀椒各三兩 防風 獨活 人參各三兩#10 天雄 芍藥 附子 烏頭 茵芋 栝蔞根 山茱萸 半夏 細辛 白術 黃苓各一兩
  右二十三味,□咀,絹袋貯,以清酒三斗漬之,秋冬七日,春夏三日。初服三合,漸漸加,微痹為度,日再。
  治肉極虛寒,卒中風,口噤不能言,四肢緩縱,偏攣急痛,注五臟,恍惚喜怒無常,手腳不隨方:
  獨活 茵芋 黃苓各三兩 甘草 防風 芍藥 芎藭 麻黃 葛根各二兩 人參一兩 烏頭三枚
  右十一味,□咀,以水一斗、竹瀝四升合,煮取四升。分四服,日三夜一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七竟
  #1射干煎方:此方全文五十四字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2皮:『皮』下原衍『各』字,據影宋刻本刪。
  #3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』。
  #4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五兩』。
  #5治下:此二字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6三方寸匕:影宋刻本作『五方寸匕』。
  #7醫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8桂心各二兩:此五字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9飲:原作『欲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0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八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脾臟方
  肉虛實第五論 方
  論曰:夫肉虛者,坐不安席,身危變動。肉實者,坐安不動,喘氣。肉虛實之應,主於脾,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,熱則應臟,寒則應腑。
  五加酒,治肉虛,坐不安席,好動,主脾病,寒氣所傷方:
  五加皮 枸杞皮各二升 乾地黃 丹參各八兩 石膏一方作石床 杜仲各一斤 乾薑四兩 附子三兩
  右八味,□咀,以清酒二斗,漬三宿。一服七合,日再。
  半夏湯,治肉實,坐安席不能動作,喘氣,主脾病,熱氣所加,關格,除喘方:
  半夏 宿薑各八兩 杏仁五兩 細辛 橘皮各四兩 麻黃一兩 石膏七兩 射干二兩
  右八味,□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須利,下加芒硝三兩。
  閉澀第六論 方 灸法
  論曰:有人因時疾瘥後,得閉塞不通,遂致夭命,大不可輕之,所以備述。雖非死病,凡人不明藥餌者,拱手待斃,深可痛哉。單複諸方,以虞倉卒耳。凡大便不通,皆用滑膩之物及冷水并通也。凡候面黃者,即知大便難。
  麻子仁圓,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。脾約者,其人大便堅,小便利而不渴也:
  麻子仁二升 枳實 芍藥各八兩 杏仁一升 大黃 厚朴各一斤#1
  右六味,為末,蜜丸如梧子。飲服五丸,日三,漸加至十丸。《肘後》、《外臺》無杏仁。
  治關格,大便不通方:
  芒硝 烏梅  桑白皮各五兩 芍藥 杏仁各四兩 麻仁三兩#2 大黃八兩
  右七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一本無烏梅,加枳實、乾地黃各二兩。
  治大便閉塞不通,神方:
  豬羊膽無在,以筒灌三合許,令深入,即出矣,出不盡,須臾更灌。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,亦妙。又椒豉湯五升,和豬膏三合灌之佳,臨時易可得即用之。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,深內穀道佳。又無灰濃酒半升,鹽三錢匕,鍊成,如上法。
  三黃湯,治下焦熱結,不得大便方:
  大黃三兩 黃苓二兩 梔子二十枚#3 甘草一兩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八合。分三服。若大閉,加芒硝二兩。
  五柔圓,治閉澀及虛損不足,飲食不生肌膚,三焦不調,和榮衛,利腑臟,補三焦方:
  大黃一升,蒸二斗米下 前胡二兩 半夏蓯蓉 芍藥 茯苓 當歸 葶藶 細辛各一兩
  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