床子二分
  右七味,治下篩。服方寸匕,日二,忌兔肉,餘無忌。
  八味散方#16:
  天門冬 六分 桂心 茯苓 各一兩 乾地黃四分 五味子 菖蒲 遠志 石韋 各三分
  右八味,治下篩,後食或酒或水服方寸匕,三十日力倍,六十日氣力強,志意足。
  治健忘方:
  天門冬 遠志 茯苓 乾地黃
  右四味各等分,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酒服二十丸,日三,加至三十丸,常服勿絕。
  治好忘,久服聰明益智方:
  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
  右三味,治下篩。食後服方寸匕,日二。
  又方:
  七月七日取菖蒲,酒服三方寸匕,飲不至醉。
  又方:
  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,九節者,陰乾百日,治合下篩,服方寸匕,日三。耳目聰明不忘。出衢州石橋寺南山。
  又方:
  七月七日麻勃一升,人參二兩,為末,蒸令氣遍,臨夜臥服一刀圭,盡知四方之事。
  又方:
  戊子日取東邊桃枝二七枚,縛著臥床中枕之,不忘。
  又方:
  常以五月五日取東向桃枝,日未出時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,令人不忘。
  又方:
  丁酉日自往市買遠志,裹著衣中角頭還,末服之,不復忘。
  治人心昏塞,多忘喜誤方:
  七月七日取蜘蛛網,著衣領中,勿令人知,不忘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五竟
  #1白朮:影宋刻本作『鐵精』。
  #2各二兩:原脫『各』字,據影宋刻本補。又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兩』。
  #3三升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』。
  #4方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5三升半:影宋刻本作『二升半』。
  #6五兩:影宋刻本作『十五枚』。
  #7各五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三分』。
  #8各十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七分』。
  #9各三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五分』。
  #10各五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分』。
  #11十一枚:影宋刻本作『十二枚』。
  #12驚:原作『候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13枕中方:影宋刻本作『孔子大聖智知中方』。
  #14各一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四分』。
  #15五分:影宋刻本作『四分』。
  #16八味散方:影宋刻本作『北平太守八味散方』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六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脾臟方
  脾臟豚論第一
  論曰:脾主意。脾臟者,意之舍。意者,存憶之志也。為諫議大夫,并四臟之所受。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,因志而存變謂之思,因思而遠慕謂之慮,因慮而處物謂之智。意者,脾之藏也。口唇者,脾之官,脾氣通於口,口和則能別五穀味矣。故云口為戊,舌唇為己,循環中宮,上出頤頰,次候於唇,下迴脾中,榮華於舌,外主肉,內主味。脾重二斤三兩,扁廣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。主裹血,溫五臟,神名俾俾,主藏營一作意,秩祿號為意臟,隨節應會,故曰脾藏營,營舍意,在氣為噫,在液為涎。脾氣虛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;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脾氣虛,則夢食飲不足;得其時,則夢築垣蓋屋。脾氣盛,則夢歌樂,體重,手足不舉。厥氣客於脾,則夢丘陵大澤,壞屋風雨。
  凡脾臟象土,與胃合為腑,其經足太陰,與陽明為表裹,其脈緩,相於夏,王於季夏。脾者土也,敦而福,敦者厚也。萬物眾色不同,故名曰得福者廣。萬物懸根住莖,其葉在巔,蜎蜚蠕動,蚑蠷喘息,皆蒙土恩。德則為緩,恩則為遲,故令太陰緩而遲,尺寸不同。酸鹹苦辛,大妙而生,互行其時,而以各行,皆不群行,盡可常服。土寒則溫,土熱則凉。土有一子,名之曰金,懷挾抱之,不離其身,金乃畏火,恐熱來熏,遂棄其母,逃於水中,水為金子,而藏火神,閉門塞戶,內外不通,此謂冬時,土失其子,其氣衰微,水為洋溢,浸漬其地,走擊皮膚,面目浮腫,歸於四肢。愚醫見水,直往下之,虛脾空胃,水遂居之。肺為喘浮,肝反畏肺,故下沉沒,下有荊棘,恐傷其身,避在一邊,以為水流。心衰則伏,肝微則沉,故令脈伏而沉。上醫遠一作來占,因轉孔穴,利其溲便,遂通水道,甘液下流,停其陰陽,喘息則微,汗出正流。肝著其根,心氣因起,陽行四肢,肺氣亭亭,喘息則安。腎為安聲,其味為鹹,倚坐母敗,污臭如腥,土得其子,即成為山,金得其母,名曰丘矣。
  四時之序,逆順之變異也。然脾脈獨何主?脾脈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者也。其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惡者何如其來?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如烏之喙者,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,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,名曰重強。
 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,如鷄踐地,曰平。長夏以胃為本,脾脈來實而盈數,如鷄舉足,曰脾病。脾脈來堅銳如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