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味,□咀,取江水,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,量取三斗煮米,減一斗,內半夏,復減九升,去滓下藥,煮取四升,分四服。無江水處,以千里東流水代之,校手令上頭也。秦中無江水,涇渭水可用。諸葛灌劍由上取之。
  防風湯,服前湯後,四體尚不涼冷,頭目眩轉者服之。此湯大勝,宜長將服,但藥中小小消息,隨冷暖耳,仍不除瘥者,依此方:
  防風 石膏 人參 赤石脂 白石脂 生薑 龍骨 寒水石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一分
  右十一味,□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凡用井花水者,取清凈也。今用江水,無泥又無砂穢。源泉遠涉,順勢歸海,不逆上流,用以治頭,必歸於下故也。
  薯蕷煎方:
  薯蕷二+分 甘草十四分 澤瀉 人參 黃苓各四分 當歸 白斂 桂心 防風 麥門冬各三分 山茱萸 桔梗 芍藥 紫菀 大豆黃卷 乾地黃 白朮 芎藭 乾薑 蜀椒各二分,已上二+味并用搗篩 生地黃十八斤,搗絞取汁,煎令餘半 獐鹿雜髓 鹿角膠各八兩 大棗八十枚 麻子仁研 蜜各三升 桑根皮五升,忌岡上自出土者,大毒,大忌近籬屋垣墻下溝瀆邊者,皆不中用也
  右二十七味,以清酒二斗四升,煮桑白皮、麻子、棗得一斗,去滓,次下地黃汁、膠、髓、蜜,煎減半,內前諸末併煎令可丸,如鷄子黃大。飲服一枚,日三,稍加至三丸。
  薯蕷圓,治頭目眩冒,心中煩鬱,驚悸狂癲方:
  薯蕷二十八分 甘草二十分 鹿角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七分 乾地黃 神麯 當歸 人參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黃苓 芍藥 白朮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芎藭各五分 白斂 乾薑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,取膏
  右二十二味,為末,合白蜜、棗膏,丸如彈丸。先食服一丸,日三。
  天雄散,治頭目眩運屋轉旋倒方:
  天雄 防風 芎藭 人參 獨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莽草四分 白朮 遠志 薯蕷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
  右十三味#7,治下篩,先食,以菊花酒服方寸匕,日二,漸加至三匕,以知為度。菊花酒法:九月九日,取鄧州甘菊花曝乾作末,以米鎖中蒸作酒。
  人參圓,治心中時恍惚不定方:
  上黨人參 鬼臼 鐵精 牛黃 丹砂 雄黃 大黃 菖蒲 防風各一兩 蜥蜴 赤足蜈蚣各一枚#8
  右十一味,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。用前菊花酒服七丸,日三夜一,稍加。合藥勿用青紙,己心見婦人、青衣、喪孝、不具足人及濁穢、六畜、鷄、鼠等。
  灸法:
  其法以繩橫度口至兩邊,既得口度之寸數,便以其繩一頭更度鼻,盡其兩邊兩孔間,得鼻度之寸數中屈之,取半,合於口之全度中屈之,先覓頭上迴髮,當迴髮灸之,以度度四邊左右前後,當繩端而灸,前以面為正,并依年壯多少,一年凡三灸,皆須瘡瘥又灸,壯數如前。若連灸,火氣引上,其數處迴髮者,則灸其近當鼻也。若迴髮近額者,亦宜灸。若指面為瘢則闕其面處,然病重者亦不得計此也。
  食禁:
  虎、兔、龍、蛇、牛、馬、豬、羊、鷄、犬、猴、鼠。
  右十二相屬肉物,皆不得食,及以為藥。牛黃、龍骨齒用不可廢#9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三竟
  #1三:影宋刻本作『二』。
  #2王:影宋刻本作『主』。
  #3人:原作『心』,據影宋刻本改。
  #4各三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  #5各十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六分』。
  #6各二分:影宋刻本作『各一分』。
  #7右十三味:原作『右十九味』,據影宋刻本改,與方中藥味合。
  #8各一枚:此三字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9用不可廢:影宋刻本此下有『嗣伯啟:嗣伯於方術豈有效益,但風眩最是愚衷(遇患)小瘥者,常自寶秘,誓不出手,而為作治,亦不令委曲得法。凡有此病,是嗣伯所治未有不瘥者,若有病此而死,不逢嗣伯故也。伏願問人,立知非嗣伯之自誇。殿下既須此方,謹封上呈。嗣伯鄙志尚存,謹自書寫,年老目暗,多不成字,伏願恕亮。謹啟』一節。
  四四小腸腑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四十四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小腸腑方
  風癲第五論 方 針灸法
  論曰:黃帝問曰:人生而病癲疾者,安所得之?岐伯對曰:此得之在腹中時,其母數有所大驚也,氣上而不下,精氣并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。病在諸陽脉,且寒且熱,諸分且寒且熱,名曰狂,刺之虛脉,視分盡熱病已而止。病癲初發,歲一發,不治月一發,不治四五日一發,名曰癲疾,刺諸分,其脉尤寒者,以針補之,病已止。癲疾始生,先不樂,頭重直視,舉目赤,其作極已而煩心,候之於顏,取手太陽、陽明、太陰血變而已。癲疾始發,而反強,因而脊痛,候之足太陽、陽明太陰、手太陽血變而已。癲疾始作,而引口啼呼一《甲乙》作喘悸者,候之手陽明、太陽,右強者攻其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