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,一升
  右六味,□咀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分作二#9服。
  治熱病,口中苦,下氣除熱,喉中鳴,煎方:
  石膏半升 蜜一升
  右二味,以水三升先煮石膏,取二升,次內蜜復煎,取如餳,含如棗核許,盡復含之,大良。
  治傷寒熱病後,口乾喜唾,咽痛方:
  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
  右二味,合搗,蜜和。含如杏核大,咽其汁,甚驗矣。
  禹餘根湯#9,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,心下痞堅,服瀉心湯竟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。理中治中焦,此利在下焦,治之方:
  禹餘根 赤石脂各一斤,碎
  右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若不止,當利小便。
  治傷寒後下利膿血方:
  阿膠一兩 黃檗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十四枚
  右四味,□咀,以水六升,煮取于升,去滓,內阿膠,更煎令消,分為三服。《甲乙方》無黃檗,有黃苓。
  治赤白下膿,小兒得之三日皆死,此有□蟲在下部方:
  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各等分
  右六味,治合,取桑條如箭簳,長三寸,以綿纏頭二寸,唾濡綿,展取藥,著綿上,內穀道中,半日復易之,日再,神效。
  麻黃升麻湯,治傷寒六七日,其人大下後,脈沉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,為難治者方:
  麻黃 知母 萎蕤亦作菖蒲 黃苓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歸 乾薑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
  右十四味,□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。分服一升,微取汗,愈。
  治溫毒及傷寒內虛,外熱攻胃,下黃赤汁及爛肉汁,赤滯下,伏氣腹痛,諸熱毒方:
  梔子二七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
  右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薤白令熟,次內豉,煮取二升半。分三服,頻服取瘥。
  治病後虛腫方:
  豉五升 醇酒一斗
  右二味,煮三沸,及熱頓服。不耐酒者,隨性,覆取汗。
  治汗不止方:
  地黃三斤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作三服。
  又方:
  白术葉作飲飲之。
  又方:
  白术方寸匕,以飲服之。
  治卒得汗不止方:
  以溫酒服牛羊脂,愈。
  又方:
  服屎#10亦止。
  治盜汗及汗無時方:
  以韭根四十九枚,水二升,煮一升,頓服之為度。
  又方:
  豉一升,以酒二升,漬三日服,不瘥,更合服,不過三劑即止。
  又方:
  死人席緣燒灰煮汁,洗身瘥。
  止汗方:
  杜仲 牡蠣各等分
  右二味,治下篩,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。
  又方:
  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乾薑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
  右六味,治下篩,隨汗處粉之。
  牡蠣散,治臥即盜汗,風虛頭痛方:
  牡蠣 白术 防風各三兩
  右三味,治下篩。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止汗無出此方,一切泄汗服之,三日皆愈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二竟
  #1二隻:影宋刻本作『一隻』。
  #2不別:影宋刻本作『小別』。
  #3丹疹毒熱赤腫赤痛:影宋刻本作『丹疹毒腫及眼赤痛』。
  #4白木:影宋刻本作『白斂』。
  #5各一兩:影宋刻本作『各二兩』。
  #6分:原脫,據影宋刻本補。
  #7二兩半:影宋刻本作『一兩半』。
  #8二:影宋刻本作『三』。
  #9禹餘根湯:影宋刻本作『赤石脂禹餘粮湯』。
  #10屎:影宋刻本作『尿』。
 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三
 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
  傷寒方
  勞復第二論 食忌 方
  論曰:凡熱病新瘥,及大病之後,食豬肉及羊血、肥魚、油膩等,必當大下利,醫所不能治也,必至於死。若食餅餌、粢黍、飴哺、膾炙、棗栗諸果物脯脩,及堅實難消之物,胃氣尚虛弱,不能消化,必更結熱,適以藥下之,則胃氣虛冷,大利難禁,不下之必死,下之復危,皆難救也。熱病及大病之後,多坐此死,不可不慎也。
  病新瘥後,但得食糜粥,寧少食令饑,慎勿飽,不得他有所食,雖思之,勿與之也。引日轉久,可漸食羊肉白糜,若羹汁、雉兔、鹿肉,不可食豬狗肉也。
  新瘥後,當靜臥,慎勿早起梳頭洗面,非但體勞,亦不可多言語,用心使意勞煩,凡此皆令人勞復。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,詣華旉視脈曰:雖瘥尚虛,未得復,陽氣不足,慎勿勞事,餘勞尚可,女勞則死,當吐舌數寸。其婦聞其夫瘥,從百餘里來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