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心神之主而日神明也。其性為喜,謂之樂賊者。心神之神,主喜樂遊逸之像,此像生也,大損元覺之神矣。若能洽之,名希夷性者,常有欲也,以觀其終,常賊興也,以察其幻。即得悟機達本,反視回光,成希夷之性,視不足見,聽不足聞,此之際也。即得悟生無介目之累,保神有清靜之方。江頭綠草嫩猗猗,而葦施蘆花。古岸橫舟月瀟瀟,而清風滿袖。
  元明此日方當現,清靜門中我正閑。塵世拂開真宰現,元神跳出死生關。
  四曰意也,其性為思,謂之貪賊。若能治之,名無為性。
  意者,土之肌,而為人之脾胃,脾胃之主而為意也。其性為思,謂之食賊者。脾胃之意,主想望思念之像,此像生也,大損元覺之神矣。若能治之,名無為性者。人能治之,乃曰無為。千秋萬古之真,皓月清風為侶也。
  五曰魄也,其性為憂,謂之癡賊。若能治之,名大明性。
  魄者,金之氣,而為人之肺氣,肺氣之生而為魄也。其性為憂,謂之癡賊者心肺氣之魄,主憂愁煩惱之像,此像生也,大損元覺之神矣。若能治之,名大明性者。人能絕此,即得綠水青山之境,長春不夜之鄉,大明無翳而已矣。
  此之五賊,咸在乎心。
  此之五賊,而為五行之像也,萬化之宗矣。萬化所主者,藉君於心也。是故聖人言五賊,咸在乎心也。
  人若順之,則轉輪三界。
  人順其賊也,而行恐怒喜思憂之性也,即沉淪沒轉遊三界矣。夫三界者,欲界色界無色界也。三界之內而有者,四境也。夫四境者,財為欲境,色為愛境,酒為迷境,氣為瞋境。此之三界而同四境者,惟天人之愛河,乃群生之苦海。五賊而喜者,其惟境界也。是故聖人云:人若順之,則轉輪三界矣。咄哉,五賊沉人無覓,三界綿綿,四境默默,愛河蕩蕩,舟楫難釋,無色陽天,空留清碧。
  人若治之,則神蹈仙京。
  蹈,履也。人治其賊也而亡恐怒喜思憂之性也,即履長春神仙之鄉矣。遠離三界,不居四境,出此愛河,身昇玉京,朝禮上帝,稽首天尊,歡喜踴躍,皇道開明。
  是故言聽動觀一切時中,皆當明照。制鍊脩行,如是弗息,即得福生無際,遊宴長春也。
  洞曰:人能動止心興意舉體措,身為一切時中,常觀妙化,淵明真宰,識破浮生。悟落花之境,省如夢之期。制脩斯道,擒欲亡賊者,即得翱翔紫闕,遊宴長春也。頌曰:迷者況淪悟者仙,何須苦苦殢經篇。到頭只是昭清覺,打破塵籠自有天。
  明素章第二十三
  廓然洞徹謂之明。混混沌沌謂之素。
  人皆行此空色,不能悟彼明素。
  人皆行此空色者,人處三時夢,時時總是空。三時者,過去時,現在時,未來時也。不能悟彼明素者,貪戀空中有,孰知步步空。自從無始劫,至此尚盲聾。
  吾能破此空色,亦能行彼明素。
  吾者,假中之真,有內之元,元內之有,恍惚之間,長生之者,是為吾也,吾猶我也。能破者,五鬼亡時見我身,我身無處不光明。何須直待能乎破,不待能時賊自沉。亦能行彼明素者,善離諸像而入無為也。
  夫空色者,所謂恐怒喜思憂之屬也。
  五行所主,而性自然。
  夫明素者,所謂昭清覺靜慧之屬也。
  明達無為,謂之昭。靈光無染,謂之清。居像不昧,謂之覺。斷絕邪障,謂之靜。出入同道,謂之慧。此名五印土也。
  如人能破此之空色,慧靈悟解,洞徹光明,離有為法,入無相身。
  一切有像,終歸真空。故要離之無形之神,洞而不滅,要當入也。
  同道無終,獨斯者哉。
  洞曰:薰成之性同道身,而不滅者,其惟斯身也。斯身之名,聖人呼之,非為一號。道君稱為不神之神,釋迦稱為如來之相,聖人言為君主之官,宣父論為仁人君子。至於主公真我,佛祖金剛者,皆同歸而異途矣。大抵只為人之元來之性,心神是也。然此心神,要當亡其五賊,除其五性。賊性者,乃為恐怒喜思憂也。即得生其五體,昇其五印。體印者,乃是昭清覺靜慧也。能猶是者,乃曰道身。非猶是者,止為眾生矣。夫道身而全斯治者,乃曰鬼中神仙也。夫道身而全,斯治及乎結汞凝鉛,混同道體,建德合天,積功累行者,乃曰天中神仙也。道身未全,能點精易氣,積德利人者,乃曰陸地神仙也。夫道身未全,精神未備,惟忠孝仁義,正德柔和者,乃曰水府神仙也。夫道身未備,善德未脩,惟保精益氣,鍊血愛神者,乃曰人間神仙也。夫道身之稱者,乃人心之謂也。人心所亡恐怒喜思憂之性,而成昭清覺靜慧之神者,惟道身之謂也。恐人恨解,故再注之。夫五仙之位,而列五品。天仙者居其一也,地仙者居其二也,水仙者居其三也,人仙者居其四也,鬼仙者居其五也。五仙之位,互有高卑,人心之造,其惟異也。還不然者,而為五苦。五苦之由,則將反是矣。頌曰:靈性無形道,陽光像內真。二端相合處,萬古不能沉。
  常道章第二十四
  妙覺靈光微,寒潭照秋月,天漢大哉。炁相符洞,無滅陽精陰髓,呼吸而已。德配三才,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