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洞珠囊
  經名:三洞珠囊。唐王題河編。十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太平部。
  三洞珠囊卷之一
  救導品
  《道學傳第四》云:任敦,字尚能,博昌人。永嘉中投雲陽山。雲陽山者,即茅山也。服赤石脂,時復出入人間,皆手執經科,教示愚民。於是遠近穆然從化。敦竊歎曰:眾人雖云慕善,皆外好耳,未見真心可與斷金者。
  又云:杜炅,字子恭,及壯識信精勤,宗事正一,少參天師治籙,以之化導,接濟周普,行已精潔,虛心拯物,不求信施,遂立治靜,廣宣救護,莫不立驗也。
  又云:陸納為尚書令時,年四十,患瘡告炅云:弈世短壽,臨終皆患此瘡。炅為奏章,又與靈飛散。謂曰:君戹命已過,可至七十。果如其言也。
  第五卷云:嚴君平者,名遵,蜀都人也。修道自保,與人子言依於孝,與人臣言依於忠,與人弟言依於順,各因其發,導之以善。蜀中化之,從其言者過半也。
  又云:劉凝之,字志安,小名長年,南郡枝江人也。居衡山之陽,採藥服食,受天師化民之道,夫妻並共佩帶,救物灾危,亟有神驗也。
  第六卷云:諸慧開,字智遠,吳興烏程人也。每以戒行自修拯濟為務。齊大明八年,天下饑饉,慧開薄有穀實,乃悉分卹窮匱,鄉邑賴之。有三人積饑食飽而致死,其家訴縣,稱慧開飼殺饑人,苦相誣謗。縣令笑曰:乞食飽死,反怨主人,法无此科,而遣不問也。
  第七卷云:陸先生,宋文帝召之於內,講理說法,不捨晨夜,孜孜誘勸,无倦於時也。
  第八卷云:陶弘景,字通明,魏郡平陽人也。自號華陽隱居,好行陰德,拯濟困窮,恒合諸驗。藥給施疾者,遠近賴之也。
  第九卷云:潘洪,字文盛,會稽山陰人也。為性好賑施,一冬數過作寒服,為施貧乏,隨捨更營也。
  第十卷云:東鄉宗超,字逸倫,高密黔陬人也。亟經凶年,常大施食,遠近投集,日中甚眾。每至冬天輒多作襦襖,隨緣寄人,使為布施也。
  又云:嚴寄之,字靜處,丹陽句容人也。輕財好施,拯濟困窮,知識道義,有縣官疾惱,輒潜為禮,事效私辦,酬賽至時也。
  又云:方謙之,字道沖,冀州趙郡柏縣人也。入於潛天目山,化被鄉村,改惡行善,請業依仁,迥向大法。
  又云:掩骼音格埋枯,周窮濟急也。邵陵王屢遣延請,謙之不與相見。行人至館,嘗或相值而厚加賂遺也。
  又云:張玄徹,字文舉,司州義陽郡人也。梁末大亂,相隨入東緣糊口,略存性命,而恒與諸饑人共器煮食。徹性仁讓,不處他先,常推鐺火使人前用,雖有升合熟食,每居後,日日如此,轉就困弊,因之贏痿,一旦而終,由其後已先物故,遂再其生也。
  又云:褚雅,字玄通,吳郡錢塘人也。梁末時隱句曲山,重施輕財,拯物無厭,營田若熟,以乞貧者,與人共居,常早起灑掃,取水遍以周給,覓樵薪乞人。或夏月種瓜,恣人來取也。
  又云:章旻,字高明,宣城人也。手植松檟,他有遺助,一無所留,特好賑施,不畜財產,法赴所收,隨得隨散,每出險難之所,或他有禁物,或同行有礙公私事緣,不能自扶者,旻輒方便負荷,必使過度也。又昇壇之夜,祁寒酷烈,旻露左手執燭,至曉不懈。每赴人法事,躬親下役,掃除穢濁,盡其力用。暑必讓帷帳,寒則推衣被也。
  第十三卷云:孟道養,字孝元,外名援,平昌人也。立性慈仁,全以賑施為務,饑年多餓死,常作食餉之,每恨貧乏,施與不得稱心也。
  第十四卷云:孫遊嶽,字玄達,東陽永康人也。殷勤誘接,服膺.受業者,常數百人也。
  又云:雙子辯者,梁時人也。斷穀休粮,長齋苦行,出廣州布化,南海稱為主人也。
  又云:許明業,扶風赤岡人,梁太清時人。少年出家,長齋蔬食,周行山水,拯濟為務。是時饑荒人民困乏,明業恒行賑救,來者必給飲食,身率門人作田播種,稻粟微熟,自往遠近,要呼貧者任力收穫。行見寒凍,即解衣以施。隆冬之月,自服單布。每進城中功德,所獲□物即於主人處散,未曾將出城門。若有病者,諸營功德,方便不赴,命必不全。若至人家,忽匆匆去,此處必有殃禍也。
  第十五卷云:陸逸沖,字敬遊,海盥陽瀆人也。少篤道法,接物則貴賤均意,善於撫眾,為遠近所依也。
  又云:鄒榮,字文繪,臨海章安人也。少而出家,為人幹事,接物不偏也。
  第十六卷云:殷仲堪者,陳郡人也。為太子中庶子,少奉天師道,受治及正一,精心事法,不吝財賄。家有疾病,躬為章符,往往有應鄉人及左右或請,為之時行周救,弘益不少也。
  第十八卷云:鄧郁之,字玄達,南陽新野人也。嘗夢一烏吐印以與之,自是民間有疾輒以印治救,不為章符,病者自愈也。
  又云:諸葛琳,字茂倫,瑯瑘人也。奉道清潔,每絕穀救他人疾,及與自治,皆不服藥餌,唯飲勑水,莫不蒙差。太元中,綝眼臉上忽生瘤贅,便就道門請水澡濯,少日稍差也。
  又云:濮陽,不知何許人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