疇,唐虞之前已行之矣。而云禹受洛書之後,始有常道
  次叔,不日誣之者乎?
  論下
  《春秋緯》日:《洛書》六篇。孔氏云:洛書,神龜負文而出,列于背,有數一至九。今代之所傳龜書,惟總五行生成之數,未知孰是。略試論之:《春秋緯喜一tt《洛書》六篇,則與五行、九疇之數不偶,亦未明其義。孔氏云洛書有數一至九,謂《書》之九疇自一五行至五福、六極之數也。且《書》之九疇,惟五行是包天地自然之數,餘八法皆是禹參酌天時、人事類之耳,射非龜所負之文也。今詳《洪範·五行傳》,凡言災異,必推五行為之宗。又若鯀元聖德,汨陳五行,是以彝倫攸教。則知五行是天垂自然之數,其文負于神龜;餘八法皆大禹引而伸之,猶龍圖止負四象八純之卦;餘重卦六十四,皆伏犧仰觀俯察,象其物宜,伸之以爻象也。況乎五行包自然之性,八卦報自然之象,聖人更為之變易,各以類分,而觀吉凶矣。若今世之所傳者,龜書不為妄也。尚或疑焉者,試精之于問答。或問日:且云圖、書皆出於犧皇之世,則九疇亦陳于犧皇之代,不當言禹第而次之也?答曰:河圖八卦,垂其象也,故可以盡陳其位;洛書五行,含其性也,必以文字分其類。玄犧之世,世質民淳,文字未作,故九疇莫得而傳也,但申其數耳。至大禹聖人遂演成《九類》,垂為世範。九疇自禹而始也。或問曰,既云龍圖兼五行,則五行已具於龍圖矣。不應更用龜書也。答日:雖兼五行,有中位而無土數,唯四十有五,是有其象,而未著其形也,唯四象、八卦之義耳。龜書乃具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矣。《易》者,包象與器,故聖人資圖、書而作之也。或問日:《書》云天乃錫禹《洪範》、九疇,必洛書,今臆說破之,元乃#10□□□。答曰:仲尼稱河出圖,洛出書,於玄犧畫《易》之前,不當云出夏禹之世也。如日不然,是洛書復出于夏禹之時矣。誠如是,禹之前元九疇也。又何以《堯典》之#11九法坦然明白乎哉?問曰:今《書》世之傳者龍圖、龜書,《經》所不載,緯候之書蔑聞其義,誠誕說也?曰:龍圖、龜書,雖不載之于《經》,亦前賢迭相傳授也。然而數與象合位,將卦偶不盈不縮,符于自然,非人智所能設之也。況乎古今陰陽之書,靡不宗之。至于通神明之德,與天地之理,應如影響,豈曰妄乎?
  易數鈞隱圖卷下竟
  #1『為膝』,四庫本作〔為足』。
  #2一繼天』,原作『繫天J,據四庫本改。
  #3『以後J,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干字,四庫本亦是。
  #4『計J,據其文義,疑應作『既一字。
  #5[邊相J,四庫本作『還相】。
  #6一犧皇J,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干字,四庫本亦是。
  #7『六十四卦J,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,四庫本亦是。
  #8『天象則J,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,四庫本亦是。
  #9『明之」,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干字,四庫本亦是。
  #10『元乃J,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干字,四庫本亦是。
  #11『堯典之J,原作〔堯之典J,據四庫本乙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