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
  經名:元始說先天道德經注解。宋李嘉謀註。五卷。《元始說先天道德經》與老子《道德經》實為二書。仿老子《道德經》,分《妙》、《元》、《神》、《真》、《道》五篇。李氏註解,逐章逐節,順文衍義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。
 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序
  此經故宋息齋先生李君嘉謀隨章為之解,板行西蜀,蓋有年數。至寶祐間,天飴子謝公圖南為序而傳,則蜀本已不存矣。初,公宦遊嶺表,即蒐訪是經,乃得於方外一蜀士之手,猶獲至寶。比來西浙,袖以見觀文殿大學士可齋李公曾伯,即慨然為授之,嘉興道士李君可久募工鋟梓以傳。又得所謂八威龍文,亦出先天向異人所授者,併刻之,以為世之全書。時觀文公提舉洞霄宮,亦為序。大抵率循謝公所序,指為《道經》之敷落五篇,謂其成文,敷布於碧落之中,非人所能為者,然二公當時惜皆承訛而踵誤耳。今按元始安鎮敷落五篇,真符與文,皆若吾徒相傳所為,符篆繇隨炁以結成者,一為明炁,二為太丹,三為黃真,四為素威,五為玄精。如是而已。此元始所說妙元神真道五篇,篇各有章,章章為言,合為五千,與吾《 老子道德》 五千並傳于世。殊於敷落,無所涉也。昊郡癸復道人雷所張善淵因獲其本,謹復募緣鋟梓以傳,輒贅辭經題之次者,惟以喻開卷之未喻者,知非為敷落篇云。
  元始說先天道德經註解卷之一
  妙篇一千言章
  第-章二百二十言
  真妙妙也,真元元也,真神神也,真真真也,真道道也。道與德,德與物,萬物得矣。
  此五名非一非五,真者元始不雜,不假外物,唯吾一真,在妙為真妙,在元為真元,在神為真神,在真為真真,在道為真道。然此五者,欲求其名,有不可得。譬如眼根不自見眼,故曰:真妙妙也,真元元也,真神神也,真真真也,真道道也。故真妙不知其妙,真元不知真元,真神不知其神,真真不知其真,真道不知其道。使其自知,則不一矣。道不一,散而為德。萬物各得一,德以生。故曰:萬物得矣。
  物得道生,道失物死,得失相生,道同出入。
  萬物莫不稟道之一以生,及其所稟者,離則死。雖名為生,乃稟道之散至,所謂道則未嘗生,未嘗死也。由物不能得道之全,故為生死所囿。然依道不滅,故生生死死,得失相生,與道同為出入。
  道不可同德。德不可同,失不可同。故其得有得,謂之同。有得有失。
  道者本性不雜,譬如虛空不和諸物。故曰:道不可同德者。有柔有剛,有仁有義,事異名殊,譬如萬物,各自有體。故日:德不可同。所受虛假,暫受還失,譬如旅亭,暫止便去。故曰:失不可同。所謂同者,我既得此,彼亦得此,各得其得,然後為同。同雖近道,然以得求道,可以得則可以失,有得有失,去道愈遠。
  失德歸道,道歛致一。一致入真,體真應變。真入至神,神至神,神入元,元至元,元入妙。湛兮似或存、非象非聲,獨立於元始,元始之妙。
  德者性之散涉於事而不固,故德有失而道無失。若失德即歸道,無別有道。道在生死得失之間,未嘗不一,若逐生死之變,順得失之名,則散而為德。若知出於道,歛致歸一,即德即道,道與德一。一致入真,體真應變。萬變不失吾真,是之謂神。神之致謂之元,元之至謂之妙。入元入妙,其實無得,復歸本然。非象非聲,湛兮似或存,獨立於元始元妙者,本有之性,非從外得。
  元始以真妙觀,元始以真妙聽。妙觀見非象之象,妙聽聞無聲之聲。大象無形,無逃吾妙觀。太音希聲,無逃吾妙聽。吾以妙為無極無上。
  妙觀無色,妙聽無聲,色聲外塵,不能隔越。六受用根,圓融涉入,故見無象之象,而非目聞,無聲之聲,而非耳塵, 銷覺圓,妙觀出於天地之外,妙聽出於音聲之表,故無所不見,無所不聞,是謂無極無上。
  吾故無極無上真妙。真妙真元,真元不可元。真妙真神,真神不可神。真妙真真,真真不可真。真妙真道,真道不可道。真妙極矣。
  此言體妙者,與元真神道者不同,既得真妙,則元為妙元真元不可元,神為妙神真神不可神,真為妙真真真不可真,道為妙道真道不可道。由元始而下,雖共此五名,而所得妙力,各有差殊,唯以妙極為至。故曰:真妙極矣。
  第二章一百四十六言
  真妙太上,太上真妙。
  道極不可名,寄之曰真妙。尊極不可名,寄之曰太上。妙極而上,故曰真妙。太上上極而妙,故曰太上真妙。
  妙生元,元生神,神生真,真生道,道生德,德生徼,徼生妙,妙生無,無生有,有則有,無則無,有無相生,陰陽相推,太化變易。
  妙之降曰元,元之降曰神,神之降曰真,真之降曰道,道之降曰德,德之降曰徼。徼者小道也。眾人自道降為德,德降為徼,徼入於有,一入於有,與道益離。真人自徼返入於妙, 自妙入無,自無出有,欲建立則以無為有,欲寂靜則以有為無。欲有則生,天地不為多,欲無則返,太虛不為少。以有以無,出陽入陰,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