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集
  經名:中和集。元李道純撰。六卷。底本出處:《正統道藏》洞真部方法類。
  中和集敘
  維揚損菴蔡君志頤,瑩蟾子李清菴之門人也。勘破凡塵,篤修仙道,得清菴之殘膏賸馥,編次成書,題曰《中和集》,蓋取師之靜室名也。大德丙午秋,謁余印可,欲壽諸梓,開悟後人。余未啟帙,先已知群妄掃空,一真呈露。謂如天付之而為命,人受之而為性,至于先天太極,自然金丹,光照太虛,不假修鍊者,漏泄無餘矣。可以窮神知變而深根寧極,可以脫胎神化而復歸無極也。抑以見道之有物混成,儒之中和育物,釋之指心見性,此皆同工#1異曲,咸自太極中來。是故老聖常善救人,佛不輕於汝等,周公豈欺我哉。覽是集者,切忌生疑。當塗南谷杜道堅書于錢塘玄元真館。
  中和集卷之一
  都梁清菴瑩蟾子李道純元素撰
  門弟子損菴寶蟾子蔡志頤編
  玄門占不旨
  動靜無端
  太極圖  
  陰陽無始
  釋曰圓覺,道曰金丹,儒曰太極,所謂無極而太極者,不可極而極之謂也。釋氏云: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。《易·擊》云: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。丹書云:身心不動以後,復有無極真機,言太極之妙本也。是知三教所尚者,靜定也。周子所謂主於靜者是也。蓋人心靜定,未感物時,湛然天理,即太極之妙也。一感於物,便有偏倚,即太極之變也。苟靜定之時,謹其所存,則天理常明,虛靈不昧,動時自有主宰,一切事物之來俱可應也。靜定工夫純熟,不期然而自然至此,無極之真復矣,太極之妙應明矣,天地萬物之理悉備於我矣。
  四正中直
  中和圖   
  發無不中
  《禮記》云:喜怒哀樂,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未發,謂靜定中謹其所存也故曰中。存而無體,故謂天下之大本。發而中節,謂動時謹其所發也,故曰和。發無不中,故謂天下之達道。誠能致中和於一身,則本然之體虛而靈,靜而覺,動而正,故能應天下無窮之變也。老君曰: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即子思所謂致中和,天地位、萬物育,同一意也。中也、和也,感通之妙用也,應變之樞機也。《周易》生育流行,一動一靜之全體也。予以所居之舍,中和二字匾名,不亦宜乎哉。
  委順委圖
  身心世事,謂之四緣,一切世人皆為縈絆,惟委順者能應之,常應常靜,何緣之有。何謂委?委身寂然,委心洞然,委世混然,委事自然。何謂順?順天命,順天道,順天時,順天理。身順天命,故能應人;心順天道,故能應物;世順天時,故能應變;事順天理,故能應機。既能委,又能順,兼能應,則四緣脫灑。作是見者,常應常靜,常清靜矣。
  照妄圖
  古云:常滅動心,不滅照心。一切不動之心,皆照心也。一切不止之心,皆妄心也。照心即道心也,妄心即人心也。道心惟微,謂微妙而難見也。人心惟危,謂危殆而不安也。雖人心亦有道心,雖道心亦有人心,係乎動靜之間爾。惟允執厥中者,照心常存,妄心不動,危者安平,微者昭著。到此有妄之心復矣,無妄之道成矣。《易》曰:復,其見天地之心乎。
  太極圖頌
  中○者,無極而太極也。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,靜而生陰,一陰一陽,兩儀立焉。○者,兩儀也。○者,陽動也。○者,陰靜也。陰陽互交,而生四象。○者,四象動而又動,曰老陽;動極而靜,曰少陰;靜極復動,曰少陽;靜而又靜,曰老陰。四象動靜,而生八卦。乾一兌二,老陽動靜也;離三震四,少陰動靜也;艮五坎六,少陽動靜也;兌七坤八,老陰動靜也。陰逆陽順,一升一降,機緘不已,而生六十四卦,萬物之道至是備矣。上○者,氣化之始也。下○者,形化之母也。知氣化而不知形化,則不能極廣大。知形化而不知氣化,則不能盡精微。故作頌而證之。
  頌二十五章
  道本至虛,至虛無體。窮於無窮,始於無始。
  虛極化神,神變生氣。氣聚有形,一分為二。
  二則有感,感則有配。陰陽互交,乾坤定位。動靜不已,四象相係。健順推盪,八卦玆係。運五行而有常,定四時而成歲。
  沖和化醇,資始資生。在天則斡旋萬象,在地則長養群情。
  形形相授,物物相孕。化化生生,奚有窮盡。
  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有無錯綜,隱顯相扶。
  原其始也,一切萬有,未有不本乎氣。推其終也,一切萬物,未有不變於形。
  是知萬物本一形氣也,形氣本一神也。神本至虛,道本至無,易在其中矣。
  天位乎上,地位乎下。人物居中,自融自化,氣在其中矣。
  天地物之最巨,人於物之最靈,天人一也。宇宙在乎手,萬化生乎身,變在其中矣。
  人之極也,中天地而立命,禀虛靈以成性。立性立命,神在其中矣。
  命係乎氣,性係乎神。潜神於心,聚氣於身,道在其中矣。
  形化則有生,有生則有死。出生入死,物之常也。
  氣化則無生,無生故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