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絕,行者掬取飲之,寒勝冰雪,故名。
  桃花泉
  在龍洞西數十步,其泉自石罈橫注入溪,昔人每見有桃花片流出,莫知從來,故名。
  石門
  自來賢岩東五十餘步歷坡陀而上,即青檀山路,右依岩石,左臨深坎,旁有巨石,與岩對峙,號小石門。
  月窟
  洞酌之旁有巨石,圓竅玲瓏,廣二尺許,深五六尺許,日月窟。
  冰壺
  月窟之西有石竇,貯泉甚寒而甘,日冰壺。
  鏡潭
  洞酌之下有石竇,其泉清可鑒物,日鏡潭。
  試劍岩
  自來賢束行可二百餘步,有石裂為兩,如劍所斷,故名。
  湧翠石壁
  自試劍岩復三十餘步,有峭壁面北,從地湧起,高可一二丈,廣二三十丈,其上蒼翠玲瓏,奇怪萬狀,莫可形容,蓋玆山秀氣發自來賢,至此,餘半里始盡呈露。上有石乳,焚之芳香。有岩對峙,相去僅數尺,不容並行,若以人力開闢,尚可作亭盡意觀覽爾。今外向有亭日翠微。
  石步障
  自石室歷數折,上有蒼石沿徑聯屬,可百餘步,名石步障。
  通仙橋
  在餘杭入宮大路,去通真門四里,宋建炎年問建,舊號石門橋。大德己亥八月知宮事楊清一重建。
  道士橋
  與通仙橋相去半里者,本宮祖師建,咸呼為道士橋。
  朝元橋
  在宮外四里,由天柱步入宮大路,俗呼為湖塘橋。咸淳癸酉增構高廣,名為朝元橋。
  雙仙橋
  在宮外三里,俗呼為雙橋頭。昔郭真君與葛仙翕倚仗對談于此,故名。
  玉泉橋
  在束天柱嶺下石府君祠左,去宮二里,俗呼麻車橋,宋建炎問建,飛玉泉由此出澗,故名。
  嗚鳳橋
  在雲根石左,俗呼袁家橋,宋建炎問建,與鳴鳳岩相近,故名。
  會仙橋
  在棲真洞牌門前入宮大路,跨澗為橋。宋淳熙甲辰,道士江安著以早游湖海,晚歲歸隱山中,捨衣缽錢重造。
  玄同橋
  在洞天福地門裹,下通池水出翠蛟亭。昔玄同先生與錢武肅王相度地理,鑿池架橋,故名。
  敘洞府
  神仙安在哉?《列子》載渤海有五神山,東方曼倩云有十洲,嘗所涉歷弱水三十萬里,既不勝舟,而珠樹琪林、.瓊樓寶闕又非結駟所及,何怪世俗不信,以為荒唐詭誕之言哉?然則三十六洞天具在域中,其為神仙之居。信邪?否邪?日月周行中天,下入滄海,晝夜相禪而不息。雷霆發虛空中,赫然有聲,萬物震動。使世俗未嘗聞見而吾言之,又肯信乎?一介之士苟有遐心,尚將逃深林,隱空谷,渺焉不與世接,而況龍變蟬蛻,飲露餐風,其去塵土之腥螻,入煙霞之杳靄,必然無疑者,o是四海內外不可謂無玆洞,不可謂無若人也。若青城、羅浮、武夷、句曲,向使不名洞天,吾知為仙聖區,委羽塊然山爾。腸明直數仞之石,裂一錢爾,亦得以洞天名,而青童君、仙人郭君各理一焉,豈飛行變化之跡無往不到邪?玄蓋在大滌山,而《雲岌》云在天目山者,豈以大滌為天目子孫?或古人著書未必皆親履其地,失於審稽,雖信史不免,無足異也。
  大滌洞
  在宮西北半里。《茅君傳》云: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玄蓋之天,周回四百里,內有日月,分精金堂、玉室仙官,校災福之所,姜真人主之,與華陽林屋邃道暗通。相傳洞玄先生入游,見龍麟異境,花木鮮繁,自華陽而歸洞門,石鼓廣可尋丈,扣之逢逢有聲,自此上下,皆平如刻削,兩旁壓石委曲夾道,中問一石若柱倒懸,因以隔凡,名之過柱。一穴如竇,內闊丈餘,中有圓井無底,惟聞浪浪水聲,乃歷代朝廷遣使投龍璧之處也。
  棲真洞
  在大滌山前西天柱嶺上,去宮三里,一名西洞。舊志云: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:汝宜居西洞,可以逐世成真。遂名棲真洞。天生息頂,狀若寶益,寵室幽深,乳泉滴瀝。又束西二臺石閣壓上有龍爪蟠挈蹴縮之跡,或戲以手漫滅,翌日視驗如初,是知洞龍出入之徑也。西臺一石平如棋局,白石子如拳委積其上,旁列石坐環嚮焉。入洞門三丈許,有石仙人為仰外狀。又越華蓋西,有石寵可容數人。
  石室洞
  玆洞一名藏書,一名束玲瓏,在大滌山中峰前白鹿山下。洞中三亢若品字,透見天日,門有石梁橫界,泉脈涓涓注石梁下,引而漪之,可供十餘人居者賴之。相傳郭真君登山採藥,嘗濯于此,名洗藥泉。郡志云:昊天師筠修鍊之所。天師既尸解於宣城,指令門人藏書劍於此,洞有石室,故以名之。又《景行錄》載天師云:當遷神于天柱石室,蓋太上俾我煉蛻之處,故卜其西麓,果有石坐,岩扉自然成備。如是則不惟書劍,亦天師藏真焉。按《石精金光經》言:曲晨飛精、藏、景錄神、劍解之道,凡暫過太陰紫胞,煉度四百年,所藏必發。生皿數足運會,其靈自有以發之耳。舊志謂天師石室之藏岩扉,呀啟信也。山腰有石窪樽、石茶鼇,皆仙家之遺跡。
  白茅洞
  在官山西南十里,嶺右靈邊歸然。按記云,晉人遇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