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之意。蓋謂不求於外而求之在我,則是求而有益於得也。夫有志於道,則無惡矣。惟不假他求而自得,故出乎禍福之外,又烏有人災之所能及乎?此所以為天下貴。或曰:求以得,則善人之寶;有罪可以免,則不善人之所保也。
  右六十二章 天下之至貴也。河上名為道。此章言道為
  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
  夫涉於形則有大小,係乎數則有多少。大小之辨,多少之分,此怨之所由起也。惟道非形數而上聖與之為一。為出於無為,事出於無事,而味乎無味,故含太虛於方寸而不以纖芥私欲自累,會萬有於一真而不為高下外境所遷。是以物各付物,事各付事,而大小多少,一以視之,則愛惡妄除,聖凡情盡,亦奚怨之可報哉,惟德以容之而已。且使夫人之意也消,譬如天地之無不覆載而化育之也。然此則在常人之所最難,惟切問近思,漸而修之,則亦可到其地矣。下文乃修以求至之方也。
  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。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。
  夫道之在於起居食息之問而不遺#2,可謂易矣。及其至也,惟聖人為獨能,可謂難矣。當思慮未發之中,而漠然無朕,可謂細矣。而其充周也,雖天地莫能窮其量,可謂大矣。故漸修而無一行之不謹,及其德成則與聖人而同能;饉微而無一毫之不盡,至全乎道體,則與天地而同量。惟能慎於其始而毋忽於其終,則難者可以成,大者可以全矣。若以怨言之,則人之怨亦莫不由小以成大,及乎怨愈深而忘愈難,苟能於起處照徹根原,則當下寂然矣。
 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
  學者固當弘毅以立其志,然最不可先存為大之心。苟存是心,則必有臘等自矜之患,適所以障道,是不能為乎無為,事乎無事,味乎無味矣。惟聖人為能無我,故其心常小,所以能成其大。
  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
  惟其粗而不精,故言之不韌而行必不符,忽易之心生,其於道必難至矣。
  是以聖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  聖人生知安行,固不待勉而後能,然豈忽之乎哉。蓋德量平等,齊小大,一多少,無所不饉,無所不難,故終無難濟之事也。此又政勉乎學者不可有一毫忽易之心,則為之勇,守之固,慎終如始,故亦無難矣。
  右六十三章 河上名恩始。此章明聖人得道之大全也。
 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,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
  脆,此芮切,脆嫩易斷貌,謂嗜欲未堅也。泮,冰釋貌。此亦承上章之意,謂存之於未萌之時,則渾乎自然矣,故曰易持易謀。察之於始萌之際,則不遠而復矣,故曰易伴易散。未有,乃無思無為之時也。未亂,乃方行而未汨之時也。為之治之於此時,則無所用力而功成矣。然理由頓悟,乘悟頓消,行非頓成,漸修乃至,故下文則養德之事也。
  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
  此設諭之辭也。謂當志立乎事物之表,而敬行乎事物之內,政知力行,趨實務本,不遺於細微,不忽於卑近,修以縝密,養以悠久,則庶乎小者可以大,下者可以高,而遠者可以到矣。然於此苟有一毫謀利計功之心先入,則於道反為無補,故下又歷陳之也。
  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是以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,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矣。
  幾,平聲。蓋天理精微,智力之私無與焉,故用意者有為,少懈者敗事,惟守之以自然,則真積力久,而德自成矣。
  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,復眾人之所過。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。
  夫道無欲也,所謂欲者,求其在我而已。不欲外物之為貴也,無為真學也,不以博溺心之為學也,但反其眾人情欲之過,以復其初耳。蓋此道初非外求,而聖人亦不能為物作則也。且夫萬物莫不有箇自然之道,聖人惟順其性命之理而立教,以左右之使適乎中而已,不敢別有益生助長之為也。
  右六十四章 河上名守微。此章贊聖人無為之學,以怯有為有執之失。
  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
  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蓋不先天以開人,反樸之謂愚。
  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亦楷式。
  兩者謂用智與不用智也,知乎此,亦可以為楷模法式矣。
  能知楷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。
  人能知此,其德可謂玄矣。雖以小智近情察之,若相反然,然反於物乃順於道,則其為順也大矣。
  右六十五章 河上名淳德。此章明用智啟姦之惑,示玄德大順之規,此老子逆知世變之必至,其有憂患之心乎?
 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是以聖人欲上人,以其言下之;欲先人,以其身後之。是以處上而人不重,處前而人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與之爭。
  善下言下之。下音暇,樂音洛。御註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