者,簡靜而治,不擾動以傷害其民,故民氣和平,充塞兩間,相為感應,而天地之氣無或乖戾,故其鬼不為靈怪,以興灾也。○何氏曰:夫以道蒞天下,神民安之,《莊子》聖人得已而臨往天下,莫若無為,無為則人安其性命之情,莫之為而常自然,萬物莫能為之害也。○河上公以道德居位治天下,則鬼不敢現其精神以犯人也。
  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
  呂氏曰:非其鬼無神變靈響,蓋聖人守其常位,宜其幽贊天地之大美,戬助協順,惟福是宜,非特鬼不敢神,神亦不敢妄肆妖禍,傷吾之民矣。且有道之士,非其鬼無神變,以其不能傷犯自然之人也。故曰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。神既安於正直,非不傷害於民,以其服聖人之明德,自處幽暗,而不敢示其怪變爾。聖人憫一夫之失所,未嘗不思所以救之之力,父臨子育,雖紬繹帡幪,保惜之不暇,何傷之有。喻於人得道自然,非獨神明不敢犯,聖人亦不傷之也。聖人方且尊道貴德,豈傷於有道之民哉。故曰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○吴氏曰:鬼之所以不靈怪者,非不靈怪也,雖能靈怪而不為妖灾以傷害人也。又謂鬼之靈怪,所以不傷人者,非自能如此也。以聖人能使民氣和平而不傷天地之氣,故天地之氣亦和平而不傷害人也。曰鬼曰神,皆天地之氣,名二而實一。○河上公曰:其鬼非無精神也,不能傷自然之人也。
  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  呂氏曰:人得治於陽,鬼得治於陰,人得全性命,鬼得全至神,兩者交悅無所傷焉,遂至天清地寧,陰陽調泰,年穀常豐,物無札傷,國無疵癘,鬼無靈響,其德交歸之矣。○林氏曰:幽則為陰陽,明則為聖治,此兩者自不相傷,則其德皆歸之,言天地得其自然之道,聖人亦得自然之道,各有其德而不相侵越,故曰交歸焉。不相傷,不相侵也。此章先頓一句,以言不擾之意,既提起一句如此,下面却言三才之道,皆是不擾而已。以道蒞天下,此天下字包三才而言之。凡在太虛之下,臨之以道,天則職覆,地則職載,聖人則職教,三者各職其職,而不相侵越,則皆得其道矣。○河上公:鬼與聖人俱兩不相傷也。夫兩不相傷,人得治於陽,鬼得治於陰,人得全其性命,鬼得保其精神,故德交歸焉。○何氏曰:古之人在混茫之中,與一世而澹漠焉,當是時,陰陽知靜,鬼神不擾,四時得節,萬物不傷,群生不夭,人雖有知,無所用之,是之謂至一,莫之為而常自然,此也。
  第六十一章
  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。牝常以靜勝牡,以靜為下。
  林氏曰:借大國小國之得所欲,以喻知道之人宜謙宜靜,非教人自下以取勝也。三代而下,世有取國之事,故因其所見,以為喻爾。下流者自處於卑下也,大國之人,能自卑下,則可以合天地之交,譬如牝者以靜而勝其牡也。自下者以靜為道,故曰以靜為下。○呂氏曰: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也。百川朝宗,亦猶大國能自下,無不包容,則民交趨而會之矣。傳曰:天地交,萬物生,人道交,功勛成,此之謂與。一身之設,一國之象也。忘其身則百骸理,虛其心則和氣歸,虛無者聖人之所居,可謂大國矣。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。至於萬物之精華,交而會之,猶眾水之趨下流也。故曰大國者下流。天下之交,天下之牝者,初不容心於勝,惟其靜,是以常勝,以勝為下,故天下之交歸焉。牝靜牡動,柔靜剛動也。剛為柔所制,動為靜所伏,經曰: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,此實用謙下之德,有國有民,故無往而不克也,取之己也。天一生水,在人為精,地二生火,在人為神,神者陽中之陰,故謂之雌,亦天下之牝也。知雄守雌,專氣致柔,以陰煉陽,為神機妙用也,故牝常以靜勝焉。靜則群動趨也,下則眾齊赴之,此修真之要也。
  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。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
  林氏曰:以大取小曰以取,以小取大曰而取,此兩句文字亦奇特。○呂氏曰:以大事小,唯仁者能之。以小事大,唯智者能之。以大事小者,樂天者也。以小事大者,畏天者也。樂天者知天命,畏天者保其身。○吴氏曰:大國本在小國之上者,不恃其尊而謙降以下小國,則能致小國之樂附。小國素在大國之下者,甘處於卑而俯仰以下大國,則能得大國之見容。下以取,謂大國能下以取小國之樂附,下而取,謂小國能下而取大國之見容也。○何氏
  曰:大國以下小國,如湯事葛,文王事昆夷。小國以下大國,如太王事獯鬻,句踐事吴之類。○李氏曰:上以下下下,下以下順上,上遜下順,德交歸焉。修身以此,心愈下而道愈高,身愈退而德逾進。
 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故大者宜為下。
  林氏曰:大國之意,不過欲兼畜天下之人,小國之意,不過欲鐫刺入求於人,二者皆非自下不可,惟能自下,則兩者各得其欲,然則知道之大者,必以謙下為宜矣。黃茂林解云:此一章全是借物以明道,此語最的當。○吴氏曰:大國之下小國一者,欲兼畜小國而已,小國之下大國一者,欲入事大國而已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