譽者毀之,基不若無譽,故不欲琭琭如玉之譽者,不政珞珞如石之毀也。
  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  馳心於外者,不若反心於內,故反者乃道之動。動而反歸無心曰弱,弱者乃道之用也。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於有,不知有本生於無,故知無者道之用也。
 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為道。
  上士學也下同聞道,能生實信,動而行之,故云上士。中士聞道,胸中無主,若存若亡,故云中士。下士聞道,塵重業深,聞說其心,不依一法,兀然無事,具足道德,必大笑之。下士聞而不笑者,必是奇怪矯妄,有為法術,此不足以為道。
  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,夷道若類,音耒進道若退,上德若谷,太白若辱,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質真若渝,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道隱無名。
  故建立也言有之:老子引先聖之語也。明道若昧,悟道無得,故若昏昧。夷平也道若類,大道平夷,無修無證,故若類。進道若退,不用心智,故若退。上德若谷,心如大虛,能容萬境,故若谷。大白若辱,無為而為,故若辱。廣德若不足,大德之士,圓修萬行,故若不足。建德若偷,行行無跡,故若
  偷。質真若渝,渝,變也。自心清靜,隨物安委,故若渝。大方無隅,淫房酒肆,皆成道場,故無隅。大器晚成,勤誠歷修,方能究竟。大音希聲,至樂自聞。已上十一句,言大象無形,由道隱無名之謂也。
  夫惟道,善貸音太且成。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氣以為和。
  夫惟道,善貸假借曰貸與陰陽生化而且成,終復歸道。自道生一氣,一氣分而生二儀,二儀生化,以一氣為主,以一合二,故云三。一氣在陰陽之中,故名沖氣。以三能生萬物,故萬物無不負背也陰而抱向也陽,皆仗沖氣以為和和者生之本。
  人之所惡,惟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,故物或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人之所教,我亦義教之。強梁者,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  人之所惡,惟孤寡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者,何也?理世之道,以謙下為法,故物或損之者而受益,益之者而見損,故知謙者受益,此古人之所教也。老子曰我亦以謙為義而教之,夫何故?見恃強梁者不得盡其理而死。老子曰吾將謙道,以此為父教。
 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無有入於無間。音澗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
  天下之至柔者,無心之心,又玄是也。人能馳騁至柔,此天下之至堅而不壞者。古頌云:不見頭也無手,世界壤時終不朽。以無為有,故曰無為入於不生滅之鄉,萬劫長存,更無間斷,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。此不可言及之教,老子嘆曰: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矣。
  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  高名與身,二者孰親?身與財貨,二者孰多?因名利而生得與亡,失也孰病?是故甚愛名者,必因名大則費;損也多藏貨者,必因貨厚而亡。失也居名知足則不辱,居貨知止則不殆危也,可以長久。
  大成若缺,其用不敝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。躁勝寒,靜勝熱,清靜為天下正。
  大成者,反若如也下同缺不完也,故其用不敝。敗也大盈滿也者反若沖虛也,故其用不窮盡也。大直者不申反若屈,大巧者藏智反若拙,大辮者不言反若訥。是以缺能勝成,虛能勝滿,屈能勝直。拙勝巧,訥勝辯,如躁勝寒陽動則躁,靜勝熱陰止則靜。此者如藥對病,惟清靜無為能空萬境而絕對治,乃為天下正。
  天下有道,卻走馬以糞;天下無道,戎馬生於郊。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  古之兵即農也,農即兵也,有事則征,無事則耕。天下有道,民各安業,卻退也走馬,戰士以糞田疇,修治農事。天下無亡也道,兵戎之馬孳生於郊,離王城三十里為近郊,六十里為遠郊。亡道之由。罪莫大於縱心可欲,禍莫大於食心不知止足,咎莫大於專心欲得。夫罪禍咎皆因欲起,若心無欲,故能知足,其心之足,所遇而常足矣,禍咎自除,何罪之有?
  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牖,見天道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聖人不行而知,不見而名,不為而成。
  夫道均化於萬物,而知道在我矣。欲見道者,不須出戶,但推照一心,其一與萬物一皆同,故能知天下萬物也。若更能棄推照之迹,心無繫著,則不須窺牖,向外視也而見天之道也。若向外求之於筭數,求之於陰陽,求之於人事,其出彌遠,則其知彌少矣。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萬物之性,不見而名天之所造者,而在不無也為而成。
 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矣。故取天下者,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  為學者日務滋益是也,為道者日損萬緣是也。夫為學務益者有二病:一者讀誦抄寫,持事多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