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闕)
  歸元章第十五(原闕)
 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四竟
  道德真經疏義卷之五
  德經
  使我章第十六
  前明開兌有為,危亡難救,此明用知行道,畏懼誠深,殷勤戒朂,所以為次有三別,初明假設法言令物依信,次明人好邪道財德兩傷,後明盜以誇人足驗非道。三句一。
  使我介然有知,行於大道,唯施甚畏。
  使我者假設之辭。介,大也。臧劉並以為小。今依二德,有知者有圖之,智小有智,心行大道,施為教方,以勞己十。殺一人父兄猶戒,況有知施教者。上悖日月之明,下爍山川之精,中墮四時之施,蠕之蟲,坐而受害,淳常之俗,因以澆漓,三才不和,五行失據,天下可畏,孰有比此所損若是,故不敢以纖芥之心有知行化。下九句二。
  大道甚夷,民甚好徑。
  徑,邪道也。仁義小行,有為薄福,俱非正道,並以為邪,繁徒逐之,唯
  恐不及,心迷遠大,豈知非正哉。大道平夷,無欲無事,內不勞心慮,外不費資財,安坐無為,天下從化,此謂大道之行也。人莫能知之。
  朝甚除,田甚蕪,倉甚虛。
  朝者,弘道之庭也。五等同會,四夷共歸,應表之以謙柔,旌之以儉素。除,殿階也。亦謂除故飾新也。毀茅茨土階之質,飾飛軒文陛之華,極雕峻以誇人,肆崇侈而自貴,此言朝甚除也。奪農功,役丁壯,東臯不作,南畝荒凉,田甚蕪也。嘉穀不登,垣頹室露,百姓不足,家國無儲,倉甚虛也。理身者朝謂心也,心為五神百靈之所會,名利得失之所交,是非思慮都集於心,故以為朝也。自可損之又損,以至無為,而乃輕質素,鄙淳樸,言無信實,詞尚浮華,朝甚除也。嗜欲盈懷,是非積慮,靈府昏穢,智識不生,心田蕪也。道業不修,功行虧闕,竪頸陳允,倉甚虛也。
  服文綵,帶利劍,厭飲食,資貨有餘。
  身尚華飾,衣必輕綺,服文綵也。心好貪殘,益己損物,帶利劍也。百味盈前,無堪舉著,厭飲食也。海內珍奇,積充府庫,資貨有餘也。下兩句三。
  是謂盜誇。盜誇非道。
  此前所有之貨,本非己有,割剝百姓,如行盜矜己所有,謂之誇。禍咎誠深,何得是道,上來所斥,俱為不行大道。行仁義者已云廢道,況仁義之外別遊邪徑哉。
  善建章第十七
  前明好徑無厭,損人益己,此明貴真守分,修身利物。前病後藥,所以次之。有三別,初明善人建志守道不移,次明修身及家為利漸廣,三明以此觀彼知為至親。三句一。
  善建不拔,善抱不脫。
  建者,立事之初。拔者,傾敗之後。立志為道,正其始固其基,不為時事傾拔者,可謂善其始也。抱,守持也。脫,失離也。守道堅固,終無脫失者,善抱也。
  子孫祭祀不輟。
  輟,止也。子孫祭祀,夫有宗廟者,子孫興,則祭祀續。子孫衰,則祭祀絕。若建立雅志,守道無虧,積善之家,餘慶弘遠,上延祖彌,下及子孫,代有賢明,相繼不絕,或有以子孫為淺俗者,然此《經》所說不以道俗為限,有子孫者豈不得懷道邪。下文則云修身,修家,廣及天下,故知《經》意普被,道俗咸資,不可以黃服先生,頓隔白衣道士。下五句。
  修之身,其德能真。
  用道修身者,去嗜欲,除邪偽,精專守一,其德真矣。
  修之家,其德能有餘。
  翼成後飛,德備能化,修身事畢,以此理家,兼使妻子還淳,安貧樂道,俗態時盡,德行日新,道業滋長,故是有餘。
  修之鄉,其德能長。
  有道居鄉,鄰里景慕,尊卑識序,貪競知廉,其德增優,故曰長也。
  修之國,其德能豐。
  用道理國,人咸受潤,風移俗易,人淳物盈,故云豐也。
  修之天下,其德能普。
  道之所在,類彼傳燈,人無獨親,我有重積,化被遐邇,恩及幽明,蓬艾咸安,蠢動得性,無所不利,故謂之普也。下七句二。
  故以身觀身,以家觀家,以鄉觀鄉,以國觀國,以天下觀天下。
  夫欲觀人,先自觀身,然觀有多法,今略言三,一者有觀,二者空觀,三者真觀。一有觀者,河上公云:以修道身觀不修道身,孰存孰亡,鄉國天下例然,但以存亡有迹觀邊,以知修與不修,故云有觀。二空觀者,觀身虛幻無真有處定志。《經》云:要訣當知三界之中,三代皆空,雖有我身,皆應歸空,故云空觀。三真觀者,則依此《經》為觀,當觀此身因何而有,從何而來,是誰之子,四肢百體,以何為質,氣命精神,以誰為主,尋經觀理,從道流來,初經一氣,次涉陰陽,道布為精神,元和為氣命,陰陽為質緒,大道為都匠,總此數物,陶治成身,心是陰陽之精,而為嗜欲之主,神是至道之精,而為氣命之主,一身之用,無不周矣。諸緣共聚,各有精麤,精者為賢聖,麤者為庸愚,及諸鳥獸,皆遇然耳。此謂初身。從此已後,則以形相生,有識無情,各自為種,蓬惡漸起,讀以成業,草木無情,種性不易,人獸有識,隨業流轉,以此文理,次第審觀,歷歷分明。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