仇,寒鄉之民,必知旃裘,自然已足,益之則
  憂。故續鳧之足,何異截鶴之脛;畏譽而進,何異畏刑。唯阿美惡,相去何若。故人之所畏,吾亦畏焉,未敢恃之以為用也。
  荒兮其未央哉。
 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。
  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。
  眾人迷於美進,惑於榮利,欲進心競,故熙熙若享太牢,如春登臺也。
  我獨怕兮其未兆,如嬰兒之未孩,
 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,無兆之可舉,如嬰兄之未能孩也。
  儉儉兮若無所歸。
  若無所宅。
  眾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
 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,盈溢胸心,故曰皆有餘也。我獨廓然,無為無欲,若遺失之也。
  我愚人之心也哉,
  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,意無所好欲。猶然其情不可睹,我頹然若此也。
  沌沌兮。
  無所別析#9,不可為明#10。
  俗人昭昭,
  耀其光也。
  我獨若昏;俗人察察,
  分別別析也。
  我獨悶悶。澹兮其若海,
  情不可睹。
  飂兮若無止。
  無所繫縶。
  眾人皆有以,
  以,用也,皆欲有所施用也。
  而我獨頑似鄙。
  無所欲為,悶悶昏昏,若無所識,故曰頑且鄙也。
  我獨異於人,而貴食母。
  食母,生之本也。人者皆棄生民之本#11,貴末飾之華,故曰我獨欲異於人。
  道德真經註卷之一
  #1始與母也:『母』原作『無』,據張本改。
  #2同謂之玄:『同』字原脫,據張本加。
  #3疵其神:原本『疵』後衍『之』字,據張本刪。
  #4驚辱等:『驚』疑作『寵』。
  #5若欲度:『若』原作『者』,據張本改。
  #6皦:原本作『敝』,據張本改。
  #7物離其分:『其』字原脫,據張本加。
  #8施慧:原本作『於慧』,據張本改。
  #9無所別析:『析』原作『祈』,據張本改。
  #10不可為明:『明』原作『名』,據張本改。
  #11生民之本:『本』原作『木』,據張本改。
  道德真經註卷之二
  山陽王弼註
  二十一章
  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。
  孔,空也。唯以空為德,然後乃能動作從道。
  道之為物,唯恍唯惚。
  恍惚無形,不繫之歎。
  忽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忽兮,其中有物。
  以無形始物,不繫成物,萬物以始以成,而不知其所以然。故曰恍兮惚兮,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也。
  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
  窈冥,深遠之歎。深遠不可得而見,然而萬物由之,其可得見,以定其真。故曰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也。
  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
  信,信驗也。物反窈冥,則真精之極得,萬物之性定。故曰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也。
  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,
  至真之極,不可得名,無名則是其名也,自古及今,無不由此而成。故曰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也。
  以閱眾甫。
  眾甫,物之始也。以無名說萬物始也。
 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?以此。
  此,上之所云也。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,以此知之也。
  二十二章
  曲則全,
  不自見,則其明全也#1。
  枉則直,
  不自是,則其是彰也。
  窪則盈,
  不自伐,則其功有也。
  弊則新,
  不自矜,則其德長也。
  少則得,多則惑。
  自然之道,亦猶樹也。轉多轉遠其根,轉少轉得其本。多則遠其真,故曰惑也;少則得其本,故曰得也。
 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。
  一,少之極也。式,猶則之也。
  不自見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長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與之争。古之所謂曲則全者,豈虛言哉,誠全而歸之。
  二十三章
  希言自然。
  聽之不聞名曰希。下章言道之出言,淡兮其無味也,視之不足見,聽之不足聞。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,乃是自然之至言也。
  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於人乎?
 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。
  故從事於道者,道者同於道,
  從事,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。道以無形無為,成濟萬物,故從事於道者,以無為為君,不言為教,緜緜若存。而物得其真,與道同體,故曰同於道。
  德者同於德,
  得,少也,少則得,故曰得也。行得則與得同體,故曰同於得也。
  失者同於失。
  失,累多也,累多則失,故曰失也。行失則與失同體,故曰同於失也。
  同於道者,道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