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成之熟之。是利而不害也。
  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
  呂吉甫曰:老子之言也,內觀諸心,外觀諸物,仰觀諸天,俯觀諸地,無有不契,是信也。然而下士聞而笑之,天下以為似不肖,是不美也。言之至近,其指至遠,是善也。然而非以言為悅,是不辯也。其知至於無知,是知也。而其約不離吾心,是不博也。而學者以美與辯與博求之,則疏矣。老子之道也,以有積為不足,雖聖智猶絕而棄之,是無積也。故至無而供萬物之求,則是愈有而愈多也。而學者於是不能刳心焉,則不可得而至也。凡物有所利,有所不利者,所不利則不能不害矣。唯天之道,無所利則無所不利,無所不利則利而不害矣。凡物之有為者,莫不有我,有我故有爭,唯聖人之道,雖為而無為,無為故無我,無我故不爭,是天之道而已矣。
  聖法天雖為也,而為出於無為,化成事就不與物爭,故能全其聖功也。此章總叙作《經》之旨,體道而言也。道淡無味,故不美。言以明道,故不辮。道要不煩,故不博。聖人體道,故不積。以至無供萬物之求,故愈有愈多。天法道,故利而不害。聖法天,故為而不爭。誠欲體道德之說,莫尚於利物而· 不爭,故以此終焉。
  道德一合論
  未形之先,道與德俱冥。既形之後,道與德俱顯。孰為道乎,物莫不由者是已。孰為德乎,道之在我者是已。自其異者視之,道之與德,雖有兩名。自其同者視之,道之與德,不離一致。道降為德,而德未始外乎道。德出於道,而道未始外乎德。《南華經》云: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之謂德。自其有一未形而言,謂之道。自其物得以生而言,謂之德。又曰:德總乎道之所一,道德合則渾而為一,離則散而為二。今言《道德經》者是也。
  言《道經》、《德經》者,非也。後人見上經之首取其道可道,因名為《道經》也。下經之首取其上德不德,因名為《德經》 也。玆道德之所以分裂歟。上經
  止言其道,何以言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,是道不離於德也。若下經止言其德,何以言道生之,德畜之,是德不離於道也。以經考之,道德相須,不可偏舉。嘗試論之,夫道非德無以顯,德非道無以明。道無為無形,故居化物之先。德有用有為,故在生化之後。道居先,故處於上。德居後,故處於下。道德合而為一,不可分而為二也。《西昇經》云:道德一合,與道通也。《南華經》云:形非道不生,生非德不明,存形窮生,立德明道。以是推之,道德相須而不相離也明矣。
  司馬溫公述要
  太史公曰:老子著書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。後人因其篇首之文,上篇曰道,下篇曰德。夫道德連體,不可偏舉,今從本名。
 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十二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