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有,入於無間。
  河上公曰:無有者,道也。道無形質,故能出入無間,通於神明,濟於羣生。
  嚴遵曰:有形鈷利不入,無理神明在身,出無間,入無竅,俯仰之頃,經數千里。
  無有者神也。神之所為,利用出入,莫見其迹,透金貫石,入於無間。神舍於心,心藏乎神,虛心以存神,存神以索至,直而推之,曲而任之,四方上下,隨其所寓,往來無窮,周流乎太虛,上際下蟠,六通四闢,無入而不自得也。
 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
  御註:柔之胜剛,無之攝有,道之妙用,實寓于此。棄事則形不勞,遺生則精不虧,玆所以為有益也。
  王弼曰:柔弱虛無,無所不通。至柔不可折,無有不可窮,以此推之,故知無為之道有益也。
  李榮曰:道無形物得生,聖無為人得化,此乃無為之益也。
  柔者道之本,無者道之用,至柔無有者道也。道無為而萬物自化,是以知無為之道有益也。
  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  御註:不言之教,設之以神,無為之益,不虧其真,聖人以此抱樸,而天下賓。無為而萬物化,故及之者希。
  顧歡曰:法道不言而風俗自移,故言不言之教。法道無為而人物自化,故言無為之益。
  此章言法道之柔弱虛無,以不言行教,無為化民。天下及此道者,不亦希乎。
 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
  名與身,孰親。身與貨,孰多。
  御註:夫兩臂重於天下,則名與身,孰親。生者豈特隋珠之重哉,則身與貨,孰多。至願在我名,非所親也。至富在我貨,非所多也。惟不知親疏多寡之辨,而殘生損性,以身為殉,若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,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,豈不惑哉。
  李榮曰:身形是成道之本,故為親。名聞是虛假之法,故為疏。世人不能為身以損名,只為名以損身。
  王弼曰:尚名好高,其身必疏。責貨無厭,其身必少。
  呂吉甫曰:烈士之所徇者名也。而至於殘生傷性,則不知身之親於名也。故曰:名與身,孰親。貪夫之所徇者貨也。而至於殘生傷性,則不知身之多於貸也。故曰:身與貨,孰多。
  名,虛名也。貨,財貨也。身為成道之本,豈不親於名而多於貨乎。名顯身危,蒙莊固辭楚相,寧為曳尾之龜。天師不就大夫,願學軒轅之道。是知身親而名疏也。
  得與亡,孰病。
  纂微曰;此釋上兩句也。夫虛名浮利,得之乎輕羽,性命形神,亡之若太山。達人校量,孰者為病。
  李榮曰:名者,外之稱譽。貨者,俗之財帛。身為忠孝,及為修至道,而弱喪者不返,逐欲者失真,為名以煞身,因財而害己,迷淪者眾,聖人詳問,為得名貨與亡身者,誰為病矣。
  呂吉甫曰:所徇者名,則世謂之君子。所徇者貨,則世謂之小人。君子小人之所徇,雖或不同,而亡其所存則一也。然則得名與貨而亡其存,則不知亡之病於得也。故曰:得與亡,孰病。
  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
  唐明皇曰:甚愛名者必勞神,非大費乎。多藏貨者必累身,非厚亡乎。
  劉進喜曰:貪欲無厭,謂之甚愛。欲甚喪身,故云大費。
  呂吉甫曰:愛名欲以富貴其身也,以甚愛之,故並其良貴而失之,是大費也。蓄貨欲以富其身也,以多藏之,故並其至富而害之,是厚亡也。
  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  唐明皇曰:辱,損累也。殆,危亡也。夫不邇聲名,知足也。不殖貨財,知止也。知足故名當其實而無過分之累,知止故貨不多藏而無貪求之害,既不辱不殆,乃可長存而久壽也。
  李榮曰:不分外以求名,遠恥辱也。不非理以規財,無危殆也。外之於名利,遠之於危殆,治國可以長存,修身可以長久。
  呂吉甫曰:夫唯有德者,知至貴之在己,而無待於名也。故知足而不辱。知至富之在己,而無待於貨也。故知止而不殆。不辱不殆,則可以長久。
  此章之意欲學長生久視,當先絕利忘名。若名利不除,身心俱役,不唯有妨於道,久必於身為患。是以古之得道者,不邇聲名,不殖貨利,雖三旌之位,萬鍾之祿,棄之若弊屣,視之如浮雲,或樂簞瓢,或居園堵,國卿不能識,天子不得臣,林宿巖居,松飡澗飲,豈以蝸蠅之浮幻,害性命之至真,此最為學道之至戒,修身之要務。故引古為證,欲修真之士,脫此韁鎖而已。
 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
 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
  御註:域中有四大,道居一焉。體道之全,故可名於大。無成與虧,是謂大成。不有其成,故若缺。知化合變,而不以故自持,故其用不弊。此孔子所以集大成而為聖之時。
  河上公曰:謂道德大成之君,若缺者,滅名藏譽,如毀缺不備也。其用心如是,則無弊盡之時。
  纂微曰:缺,破也。弊,困敗也。大成謂全德之君子也。夫德充於內者,故能包荒含穢,支離其形,若器之缺玷,罕見其用,故得保其完全,而無困敗之弊也。
  功成者虧,功成不居,是以不去。名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