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綠之,石可賤故落之,不欲綠綠如玉,落落如石,不可得而貴賤之謂也。
 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
  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  傳曰:道之周行萬物,非不逝也,而其動常在於反,所謂樞始得其環中,以應無窮者是也。運動乎天地,非不強也,而其用常在於弱,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,無有入於無間者是也。故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,唯有為能生天下之物,而無又能生天下之有,則道之動在於反,而其用在於弱可知已。然則欲反而弱者無他,致一以極乎無而已矣。
 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
 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為道。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,夷道若類,上德若谷,大白若辱,廣德若不足,建德若偷,質真若渝,大方無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,道隱無名。夫唯道,善貸且成。
  傳曰:孔子曰: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則聞道者死生固不足以累其心,豈苟知之而已哉?上士聞道,真聞之者也,真聞之則無所復疑,特動而行之而已矣。夫道亦何以動行為哉?日觀諸心以契其所聞,則勤行之謂也。中士聞道,聞之而未審焉者也,故若存若亡。若存若亡,則不能勤行之,一出焉,一入焉而已矣。下士聞道,聞之而不信者也,故大笑之。所以大笑者,以情求之而不得故也。使道而可以情求,則彼不笑之矣,故曰不笑不足以為道。若古之建言者有之,凡皆不可以情求之謂也。冥冥之中獨見曉焉,無聲之中獨聞和焉,是之謂明道若昧。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均,則無物不然,無物不可,是之謂夷道若類。為道者日損,損之又損之,以至於無為,是之謂進道若退。上德者,無為而無以為者也,然其應如響,斯不亦若谷乎?大白者,滌除玄覽而無疵者也,然受天下之垢,斯不亦若辱乎?廣德者,廓乎其無不容也,而未嘗自見自是,自矜自伐也,斯不亦若不足乎?善建者不拔,而建之以常無有,非確然有見者也,故曰建德若偷。體性抱神,以遊世俗之問而非所驚也,故曰質真若渝。大方體之,無南無北,奭然四解,淪於不測,無東無西,始於玄冥,反於大通,此大方之無隅也。大成若缺,然日計之而不足,歲計之而有餘,此大器之晚成也。大音者,聽之不可聞,故希聲。大象者,視之不可見,故無形。凡此者,皆道也。然謂之明而若昧,謂之夷而若類,謂之進而若退,以至音而希聲,象而無形,名與實常若相反,故以道隱於無名,而以名名之則常若相反者也。唯道為能如此,故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,而生之畜之,長之育之,成之熟之,養之覆之,莫非道也,故曰夫唯道,善,貸且成。
 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
  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沖炁以為和。人之所惡,唯孤、寡、不穀,而王公以為稱。故物或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。強梁者,不得其死。吾將以為教父。
  傳曰:道之在天下,莫與之偶者,莫與之偶則一而已矣,故曰道生一。既謂之一,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,故曰一生二。有一有二,則有三矣,故曰二生三。故唯無名則已,苟謂之一,則其適遂至於三,三立而萬物生矣,故曰三生萬物。凡幽而不測者,陰也。明而可見者,陽也。有生者,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,而向於明而可見之陽,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。負則背之,抱則向之也。雖然,必有沖炁以為之和,蓋陰與陽二也,沖炁一也,萬物不得一,無以生故也。故人之所欲者,軒冕富貴也,而其所惡者,孤、寡、不穀也。軒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儻來寄也,而遂有之以為固,則向陽而不知反之甚者也。古之制名者,以其所惡而為王公之稱者,欲其貴而不忘賤,高而不志下,抱而知所負,向而知所反,以不失乎沖一之和而已,故物或損之而益,益之而損。滿招損,謙受增,時乃天道也。人之所教,亦我義教之,我之所教道也,教而不以我義者,則亦非道而已。蓋唯通於道者為得一,得一則無我,無我不爭。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,反是死之徒而已。君子之教人,雖或不同,然至於反一而無我,教之所自而生也,故曰強梁者,不得其死,吾將以為教父。
 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
 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無有入於無間,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。
  傳曰: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,觀於物則水是也。無有入於無間,觀於物則炁是也。水以其柔弱,故幾於道,然而不能無形者也,而猶攻堅強者莫之能先。炁以其無質,故合於神,然而不能無炁者也,猶能入於無間,而况以無形之至柔,太易之未見炁,於以馳騁天下之至堅,而入於無間,則孰不為之動,而亦何入而不自得哉?故曰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。而不言之教,無為之益,天下希及之,是亦不知反其宗而已矣。
 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
  名與身孰親?身與貨孰多?得與亡孰病?是故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
  傳曰:列士之所徇者,名也,而至於殘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