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之即應。大象無形。莫見乎隱。道隱無名,莫顯乎微。夫唯道,善貸且成。忠恕而已。
  右四十一章 上章云有無相生,非高上之士不容無疑,故次之以上士聞道。夫道若昧、若退、若類、若偷、若渝,不可得而見,聞可笑之由。惟高上之士稟性冲虛,故能超然直入,不言而信,無為而成之也。中人以下未免半疑半信,下愚不肖者不惟不信,又且笑而侮之也。善貸且成者,貸下士笑侮之過,而成上士勤行之功也。雖下愚不肖,一覺其初,便可反善,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。頌曰:至道元容易,人心自謂難。中人猶擬議,下士轉顢頇。莫顢頇星在,秤兮物在盤。
  道生一,虛無生一氣。一生二,一氣判陰陽。二生三,陰腸成三才。三生萬物。三才生萬類。萬物負陰而抱陽,成象於天,成形於地。沖氣以為和。察氣於中和。人之所惡,惟孤寡不轂,一無隅,眾人之所忌。而王公以為稱。自謂孤寡。故物一切有象。或損之而益,謙者受益。或益之而損。滿者必覆。人之所教,無非為善。亦我義教之。我亦如是。強梁者不得其死。強大者,死之徒。吾將以為教父。不善人,善人之資。
  右四十二章 一者,萬物之母。人之所惡謂一無偶,孤寡不轂也。王公大人不忘其本,以是自稱,卑下謙損也。謙損者,必受益,強大者,必招禍。聖人設此,戒人克己行謙,見不善而內自省也。頌曰:好勝常逢敵,行謙久處安。柔和為日用,處處王京山。
  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。軟能蝕堅。無有入無間。貫金透石。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。謙損受益。不言之教,默而信之。無為之益,無為而成之。天下希及之。知音者鮮。
  右四十三章 上章孤寡不轂,至謙也,故次之以至柔。謂柔弱勝剛強,損中有益,損之又損,以至無為。不言而可信,無為之益,世鮮及之。頌曰:觸來勿與競,事過心清凉。只這清凉境,乾坤不覆藏。
  名與身,孰親?名高辱身。身與貨,孰多?財多害己。得與失,孰病?得寵思辱。是故甚愛必大費,貪他底,著他底。多藏必厚亡。討便宜,落便宜。知足不辱,足止貪。知止不殆,畏止禍。可以長久。知足常足。
  右四十四章 上章無為之益,謂有為則有損也。故次之以名與身孰親。名貨得失皆有為也,終不長久。惟知足知止,可以長久。頌曰:世間一切有,到底不長久。攝伏獼猴心,聽取獅子吼。若能運出家中寶,啼鳥山花一樣春。
  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,弊,叶韻作鱉。不自顯,故無壞。大盈若沖,其用不窮。不自滿,故無盡。大直若屈,直而不肆。大巧若拙,為而不恃。大辨若訥。光而不曜。躁勝寒,躁暴者焚。靜勝熱,安靜者凉。清靜為天下正。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
  右四十五章 上章知足不辱,故次之以大成若缺。德有餘而為不足者壽,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。大成若缺,大盈若沖,至於若屈若拙若訥,皆德有餘而為不足,用之無盡也,故為天下正。頌曰:人情多聚散,世道有興衰。惟有真常在,古今無改移。
  化天下有道,情逐性。却走馬以糞,意馬閑,靈苗秀。天下無道,性逐情。戎馬生於郊。意馬狂,心地荒。罪莫大於可欲,取辱之由。禍莫大於不知足,陷身之端。咎莫大於欲得。殺身之本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。知足者貧亦樂。
  右四十六章 上章清靜為天下正,故次之以天下有道。有道則清靜,清靜則天下正,天下正則罷兵事、務農事,故曰却走馬以糞。無道則不清靜,不清靜則天下不正,則用威武征伐,故曰戎馬生於郊。曰罪曰禍曰咎,皆欲心所致,故結句云知足常足,以修身言之。清靜則欲心止,欲心止則意大定,故曰卻走馬以糞。不清靜欲心不止,欲心不止則意馬狂,故曰戎馬生於郊。頌曰: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急走回來,救得一半。天下本無事,人心自著忙。
  不出戶,知天下;反窮諸己。不窺牖,見天道。回光返照。其出彌遠,其知彌少。外事有限。是以聖人不行而至,不移一步到長安。不見而名,不見一物即如來。不為而成。不動一毫成正覺。
  右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,言有道之士知內不知外,接上章之義。知內不知外,則無所不知,見內不見外,則無所不見。若只知外見外而忘其內者,知見淺狹矣。頌曰:朝遊南嶽,暮宿蒼梧。倏忽千里,不曾離渠。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工夫。
  為學日益,精進。為道日損,減損。損之又損,一切損盡。以至無為,無損可損。無為而無不為。無不克。取天下常以無事,事向無心得。及其有事,有心便不得。不足以取天下。有為終有盡。
  右四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,內知也。其出彌遠,外事也。故次之為學日益。言無學者求其增益,為道者事事减損。《易》云:山下有澤損,君子以懲忿窒慾。正謂此也。至于無忿可懲,無慾可損,以至無為,則萬民化而天下歸往也。苟或妄有作為,則民亂而難治,故曰不足以取天下。頌曰:有學頭頭昧,無為事事差。學為俱絕斷,損益任從他。莫笑我儂窮相態,從來賊不打貧家。
  聖人無常心,任用無方。以百姓心為心。隨機應感。善者吾善之,從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