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會元
  經名:道德會元。元李道純撰。上、下兩卷。底本出處:《 正統道藏》 洞神部玉訣類。
  道德會元序
  竊謂伏羲畫易,剖露先天。老子著書,全彰道德。此二者,其諸經之祖乎。今之學者未造其理,休哉?蓋由不得其傳耳。予素不通書,因廣參遍訪,獲遇至人,點開心易,得造義經之妙。於是罄其所得,撰成《三天易髓》,授諸門人,惟老子《道德經》未能究竟。一日有傳濟庵者携紫清真人《道德寶章》示予,觀其注腳,頗合符節,其中略有未盡處,予欲饒舌,熟思之未敢。後有二三子,各出數家解注請益於予,先以正經參對,多有異同。或多一字,或少一字,或全句差殊,或字訛舛:互有得失,往往不同。予嘆曰:正經尚爾,況注解乎?或問其故,曰:始者,抄寫人差誤爾。或開板有失點對,或前人解不通處妄有增加,以訛傳訛,支離錯雜故也。曰:孰為是?曰:《河上公章句》、紫清《道德寶章》 頗通。曰:何故?曰:與上下文理血脉貫通者為正。曰:諸家解義如何?曰:所見不同,各執一端耳。曰:請問其詳。曰:蓋由私意揣度,非自己胸中流出,故不能廣而推之也。得之於治道者執於治道,得之於丹道者執於丹道,得之於兵機者執於兵機,得之於禪機者執於禪機。或言理而不言事者,或言事而不言理者,至於權變智謀,旁蹊曲徑,遂墮於偏枯,皆失聖人之本意也。殊不知聖人作經之意,立極於天地之先,運化於陰陽之表,至於覆載之間,一事一理,無有不備,安可執一端而言之哉?予遂饒舌,將彼解不通處及與聖人經義相反處,逐一拈出,舉似諸子,眾皆曰然。自後請益者屢至,不容緘默,遂將正經逐句下添箇注腳,釋經之義,以證頤神養氣之要。又於各章下總言其理,以明究本窮源之序。又於各章後作頌,以盡明心見性之機。至於修齊治平、紀綱法度、百姓日用之問,平常履踐之道,洪纖巨細,廣大精微,靡所不備於中。又作正辭究理二說,冠之經首,明正言辭,究竟義理,以破經中異同之惑,目之曰《道德會元》。俾諸後學密探熟味,隨其所解而入,庶不墮於偏枯,會至道以歸元也。惟是言辭鄙俚,無非直解,經義未敢自以為是。然較之諸本,其庶幾焉與我同志,其鑒諸時。
  至元庚寅孟夏旦日,都梁參學清庵瑩蟾子李道純元素序。
  道德會元序例
  正辭
  予參諸家經本,惟河上丈人本為正。河上丈人本亦有三樣,有河上公解注,有二家全解,有章句白本。其三本中,惟河上丈人章句白本理長,今從之。遂將諸本差說表而出之,以正辭理外,有大同小異二百餘言,不欲枚舉。此略言大概,以釋學者之疑。
  第二章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各加一之字者,非也。
  第三章是以聖人虛其心,或云聖人治,或云之治,或云之治也,非。
  第十一章抱一能無離已下六句加一乎字,非。
  十三章寵為上辱為下,或云寵為下,不合經義。
  十六章豫兮若冬涉川,或云與兮,或以下六句三句無兮者,非也。
  十七章其次畏之,其次侮之,或云畏之侮之者,非。
  二十章忽兮若晦,或云淡乎其若海,非。而貴食母,或云兒貴求食於母,非。
  三十章或多三字,或少一二字。
  三十一章勝而不美,或云故不美也,非。
  三十四章或以愛養為衣被者,非。
  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分作二句,非。
  三十九章數車無車,或云數舉譽者,非。
  四十九章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,非。
  五十二章既侍其母以知其子,或云既知其母復知其子,二句皆非。
  五十五章益生不祥,或云日生,或云曰生,皆非也。
  六十六章差數句。
  七十一章知不知上,或云知不知尚矣,非。
  七十七章孰能以有餘奉天下,其中加不足二字者,非。
  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過於水,或云莫柔弱於水,非也。
  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或云令器,或云不用也,皆非也。
  究理
  參究諸本解義,與聖人義理不相合者,表而出之。其中異同訛謬頗多,不欲盡舉,學者致思焉。
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
  或以常無點作一句,或云無欲者常存,有欲者亡身。若有欲者果亡身,何必曰同謂之玄乎?亡身為玄可乎?予謂無欲者,無心作為自然也。有欲者,有心運用工夫也。無為則能見無名之妙,全其性也。有為則能見有名之徹,全其命也。有與無,性與命,同出而異名,同謂之玄,玄之又玄。有無交入,性命雙全也。《記》云: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,即無欲觀妙之義也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,即有欲觀其徼之義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,萬物育,即玄之又玄之義也。所謂欲者,欲人之不欲之謂。
  不尚賢
  或云不求賢士者,或云不用賢者,皆非。果不用賢,則此經不足徵也,决無是理。
  玄牝之門
  或指口鼻為玄牝之門者,非也。或云念頭起處者,稍通,亦不合經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