於無欲,無欲亦亡,泊然清浄,而天下自正平矣。
 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卷之二竟
  #1 恃:原作『時』,據敦煌卷子改。
  德經上
 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
 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
  德者道之用也,莊子曰:物得以生謂之德,時有淳醨,故德有上下。上古淳樸,德用不彰,無德可稱,故云不德,而淳德不散,無為化清,故云是以有德。建德下衰,功用稍著,心雖體道,迹涉有為,執德可稱,故云不失。迹涉矜有,比上為粗,故云是以無德也。
  上德無為,而無以為。
  知無為而無為者,非至也。無以無為而無為者,至矣。故上德之無為,非徇無為之美,但含孕淳樸,適自無為,故云而無以為,此心迹俱無為也。
  下德為之,而有以為。
  下德為之者,謂心雖無為以功用彰著,而迹涉有為,故云為之。言下德無為而有所以為,此心無為而迹有為也。
  上仁為之,而無以為。
  仁者兼愛之名,下德衰而上仁見,所以為兼愛之仁,故云為之。行仁而忘仁,亦欲求無為,故云而無以為。此則心有為而迹無為也。且上仁稱無為者,據迹欲無為而方上義爾,未可以語下德之有為也。
  上義為之,而有以為。
  義者裁非之義,謂為裁非之義,故曰為之。有以裁非斷割,令得其宜,故云而有以為,此心迹俱有為也。
  上禮為之,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仍之。
  六紀不和,則為禮以救之,故曰為之。禮尚往來,不來非禮,行禮於彼,而彼不應,則攘臂而怒,以相仍引也。
  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
  失道者,失上德也,上德合道,故云失道。夫道德仁義者,時俗夷險之名也,故道衰而德見,德衰而仁存,仁亡而義立,義喪而禮救,斯皆適時之用爾。故論禮於淳樸之代,非狂則悖,忘禮於澆醨之日,非愚則經,若能解而更張者,當退禮而行義,退義而行仁,退仁而行德,忘德而合道,人反淳樸,則上德之無為也。
  夫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。
  制禮者,為忠信衰薄而以禮為救亂之首爾,用禮者,在安上理人,豈玉帛云乎哉!
  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
  識者,人之性識也,謂在人性識之前,而制此檢外之禮,雖欲應時,實喪淳樸,故云道之華。禮以救亂,所貴同和,而失禮意者,則將矜其玉帛,貴其跪拜,如此之人,故為愚昧之始。
 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,不處其薄,居其實,不居其華。
  有為者,道之薄。禮義者,德之華。故聖人處無為之事,其厚也,不處其薄矣。退禮義之行,其華也,自居其實矣。
  故去彼取此。
  去彼華薄,取此厚實。
 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
  昔之得一者,
  一者,道之和,謂冲氣也。以其妙用在物為一,故謂之一爾。
  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盈,萬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,其致之。
  物得道用,因用立名,道在則名立,用失而實喪矣。故天清、地寧、神靈、谷盈,皆資妙用以致之,故云其致之。
  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,神無以靈將恐歇,谷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。
  得一者不可矜其用,故誡云:天無以其清而矜之,將恐分裂;地無以其寧而矜之,將恐發泄;神矜則靈歇,谷矜則盈竭,物矜則生滅,侯王矜其貴,則將顛蹶矣。聖教垂代,本為生靈,雖遠舉天地之清寧,而會歸只在於侯王守雌用道爾,故下文云。
  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
  侯王貴高,兆民賤下,為國者以人為本基,當勞謙以聚之,令樂其愷悌之化,不有離散。
 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,此其以賤為本邪,非乎?
  孤寡不穀,則凡情所惡,侯王自稱,以謙為本。非乎者,明是以賤為本爾。
  故致數輿無輿。
  數輿則無輿,輪轅為輿本,數貴則無貴,賤下為貴本。轅為輿本,當存轅以定輿,賤為貴本,當守賤以安貴。將戒侯王,以賤為本,故政此數輿之談也。
  不欲琭琭如玉,落落如石。
  琭琭,玉貌,落落,石貌。以賤為本。
 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
  反者道之動,
  此明權也,反者取其反經合義。反經合義者,是聖人之行權,行權者是道之運動,故云反者道之動也。
  弱者道之用。
  此明實也。弱者取其柔弱雌靜,柔弱雌靜者,是聖人處實。處實者,是道之常用,故云弱者道之用也。
  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
  天實之於權,猶無之生有,故行權者貴反於實用。有者必資於無,然至道冲寂,離於名稱,諸法性空,不相因待,若能兩忘權實,雙泯有無,數輿無輿,可謂超出矣。
 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
 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
  了悟故勤行。
  中士聞道,若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