屍於江,令靡爛也。言此四子共有忠賢之行,而不免于戮刑者,為無道之人,恃君人之勢,賴聖迸之威,故得躓頓忠良,肆其毒害。
  故婿之徒問於廠曰:盜亦有道乎?
  〔疏〕假設坏之徒類以發問之端。
  衛曰:何適而無有道邪。
  〔疏〕此即答前問意。道無不在,何往非道。道之所在,具列下文。
  夫妄意室中之藏,聖也;入先,勇也;出後,義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
  〔注〕五者所以禁盜,而反為盜資也。
  〔疏〕室中庫藏,以貯財寶,賊起妄心,斟量商度,有無鈴中,其驗若神,故言聖也。戮力同心,不避人禦,並爭先入,豈非勇也。矢石相交,不顧性命,出競居後,豈非義也。知可則為,不可則止,識其安危,審其凶吉,往鈴克捷,是其智也。輕財重義,取少讓多,分物均平,是其仁也。五者則向之聖勇義智仁也。夫為一盎,鈴資五德,五德不備,盜則不成。是知無聖智而成巨盜者,天下未之有也。
  由是觀之,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,蹶不得聖人之道不行;
  〔疏〕聖人之道,謂五德也。以向如是以理觀之,為善之徒不履五德,則無由立身行道,盜坏之類不資聖智,豈得行其盜竊。
 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,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。
  〔注〕信哉斯言,斯言雖信,而猶不可亡聖者,猶天下之知未能都亡,故須聖道以鎮之也。群知不亡而獨亡聖知,則天下之害又多於有聖矣。然則有聖之害雖多,猶愈於亡聖之無治也。雖愈於亡聖,故未若都亡之無害也。甚矣,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亡其知,何其迷而失致哉。
  〔疏〕夫善惡二塗,皆由聖智者也。伯夷守康潔著名,盜坏恣責殘取利。然盜坏之徒甚眾,伯夷之類蓋寡,故知聖進利益天下也少而損害天下也多。
  故曰,脣竭則齒寒,魯酒薄而那鄂圍,聖人生而大盜起。
  〔注〕夫竭脣非以寒齒而齒寒,魯酒薄非以圍鄧鄴而鄧鄴圍,聖人生非以起大盜而大盜起。此自然相生,又至之勢也。夫聖人雖不立尚於物,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。故人無貴賤,事無真偽,苟效聖法,則天下吞聲而閤服之,斯乃桀坏之所至賴而以成其大盜者也。
  〔疏〕《春秋左傳》云,脣亡齒寒,虞號之謂也。邵鄴,趙城也。昔楚宣王朝會諸侯,魯恭公後至而酒薄。宣王怒,將辱之。恭公曰:我周公之胤,行天子禮樂,勳在周室。今送酒以失禮,方責其薄,無乃太甚乎。遂不辭而還。宣王怒,興兵伐魯。梁惠王怛欲伐趙,畏魯救之。今楚魯有事,梁遂圍鄧鄴而鄧鄭圍。亦由聖人生,非欲起大盜而大盜起,勢使之然也。
  拮擊聖人,縱舍盜賊,而天下始治矣。
  〔注〕夫聖人者,天下之所尚也。若乃絕其所尚而守其素朴,棄其禁令而代以寡欲,此所以拾擊聖人而我素朴自全,縱舍盜賊而彼姦自息也。故古人有言日,閑邪存誠,不在善察;息淫去華,不在嚴刑;此之謂也。
  〔疏〕拾,打也。聖人,猶聖進也。夫聖人者,智周萬物,道濟天下。今言拾擊者,亦貶斥仁義絕聖棄智之意也。不貴難得之貨,故縱舍盜賊,不假嚴刑,而天下太平也。
  夫川竭而谷虛,丘夷而淵實。聖人已死,則大盜不起,
  〔注〕竭川非以虛谷而谷虛,夷丘非以實淵而淵實,絕聖非以止盜而盜止。故止盜在去欲,不在彰聖知。
  〔疏〕夫智慧出則姦偽生,聖逵亡則大盜息。猶如川竭谷虛,丘夷淵實,豈得措意,鈴至之宜。死,息也。
  天下平而無故矣。
  〔注〕非唯息盜,爭尚之逵故都去矣。
  〔疏〕故,事也。絕聖棄智,天下太平,人歌繫壤,故無有為之事。
  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雖重聖人而治天下,則是重利盜蹶也。
  〔注〕將重聖人以治天下,而桀坏之徒亦資其法。所資者重,故所利不得輕也。
  〔疏〕若夫淳樸之世,恬啖無為,物各歸根,人皆復命,豈待教逵而後冥乎。及至聖智不忘,大盜斯起,雖復貴聖法,治天下,無異重利盜坏。何者?所以夏桀肆其害毒,盜坏肆其責殘者,由資乎聖迸故也。向無聖進,夏桀豈得居其九五,毒流黎庶。盜廠何能擁卒數千,橫行天下。所資既重,所利不輕,以此而推,過由聖智也。
  為之斗斛以量之,則並與斗斛而竊之,為之權衡以稱之,則並與權衡而竊之;為之符璽以信之,則并與符璽而竊之;為之仁義以嬌之,則并與仁義而竊之。
  〔注〕小盜之所困,乃大盜之所資而利也。
  〔疏〕斛者,今之函,所以量物之多少。權,稱鎚也,衡,稱梁也,所以平物之輕重也。符者,分為兩片,合而成一即今之銅魚木契也。璽者,是王者之玉印,握之所以攝召天下也。仁,恩也;義,宜也;王者恩被蒼生,循宜作則,所以育養黔黎也。此八者,天下之利器也,不可相無也。夫聖人立教以正邦家,田成用之以竊齊國,豈非害於小賊而利大盜者乎。
  何以知其然邪?彼竊鉤者誅,竊國者為諸侯,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