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奉皆可。
  〔疏〕御,用也。謂莊實可擊劍,故問之。
  然臣有三劍,唯王所用,請先言而後試。王曰:願聞三劍。曰:有天子劍,有諸侯劍,有庶人劍#2。王曰:天子之劍何如?曰:天子之劍,以燕谿石城為鋒,齊岱為鍔,
  〔疏〕鋒,劍端也。鍔,刃也。燕谿,在燕國;石城,塞外山;此地居北,以為劍鋒。齊國岱岳在東,為劍刃也。
  晉魏#3為脊,周宋為鐔,
  〔疏〕鐔,環也。晉魏二國近乎趙地,故以為脊也。周宋二國近南,故以為環也。
  韓魏為鋏;
  〔疏〕錸,把也。韓魏二國在趙之西,故以為把也。
  包以四夷,裹以四時;.
  〔疏〕懷四夷以道德,順四時以生化。
  纔以渤海,帶以常山;
  〔疏〕渤海,滄州也。常山,北岳也。造化之中,以山海鎮其地也。
  制以五行,論以刑德;
  〔疏〕五行,金木水火土。刑,刑罰;德,德化也。以此五行,匡制區宇,論其刑德,以御群生。
  開以陰陽,持以春夏,行以秋冬。
  〔疏〕夫陰陽開闢,春夏維持,秋冬肅殺,自然之道也。
  此劍,直之無前,舉之無上,按之無下,運之無旁,上央浮雲,下絕地紀。此劍一用,匡諸侯,天下服矣。
  〔疏〕夫以道為劍,則無所不包,故上下旁通,莫能礙者;浮雲地紀,豈足言哉。既以造化為功,故無不服也。
  此天子之劍也。文王芒然自失,
  〔疏〕夫才小聞大,不相承領,故芒然若涉海,失其所謂,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。
  曰:諸侯之劍何如?曰:諸侯之劍,以知勇士為鋒,以清廉士為鍔,以賢良士為脊,以忠聖士為鐔,以豪桀士為鋏#1。此劍,直之亦無前,舉之亦無上,案之亦無下,運之亦無旁;上法圓天以順三光,下法方地以順四時,中和民意以安四鄉。
  〔疏〕四鄉,猶四方也。夫能法象天地而知萬物之情,謂諸侯所以為異也。但能依用此劍而御于邦國,亦宇內無敵。
  此劍一用,如雷霆之震也,四封之內,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。此諸侯之劍也。
  〔疏〕易以震卦為諸侯,故雷霆為諸侯之斂也。
  王曰:庶人之劍何如?曰:庶人之劍,蓬頭突鬢垂冠,曼胡之纓,短後之衣,瞋目而語難。相擊於前,上斬頸領,下决肝肺。此庶人之劍,無異於鬥雞,一日一命已絕矣,無所用於國事。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,臣竊為大王薄之。
  〔疏〕莊子雄辮,冠絕古今,故能說化趙王,去其所好,而結會旨歸,在於此矣。
  王乃牽而上殿。宰人上食,王三環之。
  〔疏〕環,繞也。王覺己非,深懷慚惡,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,繞食三周,不能安坐,氣急心懣,豈復能飧乎。
  莊子曰:大王安坐定氣,劍事已畢奏矣。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,劍士皆服斃其處也。
  〔疏〕不復受賞,故恨而致死也。
 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三十二竟
  #1張君房本無『令』 字。
  #2 高山寺本『三劍』上均有『之』字。
  #3高山寺本『魏』作『衛』,下同。
  #4趙練議本『賢良』作『堅聖』,世德堂本及趙本『忠聖』作『忠勝』,四庫本『忠聖』作門忠直』,四庫本『豪桀』作『豪傑』。
  南華真經注疏卷之三十三
  河 南 郭 象 注
  西華法師成玄英疏
  雜篇漁父第三十
 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,休坐乎杏壇之上。弟子讀書,孔子弦歌鼓琴,奏曲未半。
  〔疏〕緇,黑也。尼父游行天下,讀講詩書,時於江濱,休息林籟。其林鬱
  茂,蔽日陰沈,布葉垂條,又如帷幕,故謂之緇帷之林也。壇,澤中之高處也。其處多杏,謂之杏壇也。琴者,和也,可以和心養性,故奏之。
  有漁父者,下船而來,鬢眉交#1白,被髮揄袂,行原以上,距陸而止,左手據膝,右手持頤以聽。曲終
  〔疏〕漁父,越相范蠡也;輔佐越王勾踐,平吳事訖,乃乘扁舟,游三江五湖,變易姓名,號曰漁父,即於原所逢者也。既而汎海至齊,號曰鴉夷子;至魯,號曰白珪先生;至陶,號曰朱公。晦迹韜光,隨時變化,仍遺大夫種書云。揄,揮也。袂,袖也。原,高平也。距,至也。鬢眉交白,壽者之容;散髮無冠,野人之貌。於是遙望平原,以手揮袂,至子高陸,維舟而止,拓#2頤抱膝,以聽琴歌也。
  而招子貢子路,二人俱對。客指孔子曰:彼何為者也?
  〔疏〕詢問仲尼是何爵命之人。
  子路對曰:魯之君子也。
  〔疏〕答云是魯國賢人君子也。
  客問其族。子路對曰:族孔氏。
  〔疏〕問其族,答云姓孔。
  客曰:孔氏者何治也?
  〔疏〕又問孔氏以何法術修理其身。
  子路未應,子貢對曰:孔氏者,性服忠信,身行仁義,飾禮樂,選人倫,上以忠於世主,下以化於齊民,將以利天下,此孔氏之所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