府藏也。
  注焉而不滿,酌焉而不竭,
  〔注〕至人之心若鏡,應而不藏,故曠然無盈虛之變也。
  而不知其所由來,
  〔注〕至理之來,自然無邊。
  〔疏〕夫巨海深宏,莫測涯際,百川注之而不滿,尾閒泄之而不竭。體道大聖,其義亦然。萬機頓起而不撓其神,千難殊對而不怖其慮,故能囊括群有,府藏含靈。又譬懸鏡高堂,物來斯照。能照之智,不知其所由來,可謂即照而忘,忘而能照者也。
  此之謂葆光。
  〔注〕任其自明,故其光不弊也。
  〔疏〕葆,蔽也。至忘而照,即照而忘,故能韜蔽其光,其光彌朗。此結以前天府之義。
  故昔者堯問於舜曰:我欲伐宗、膾、胥敖,南面而不釋然。其故何也?
  〔注〕於安任之道未弘,故聽朝而不怡也。將寄明齊一之理於大聖,故發自怪之問以起對也。
  〔疏〕釋然,怡悅貌也。宗、膾、胥敖,是堯時小蕃三國號也。南面,君位也。舜者,顓頊六世孫也。父日瞽晚,母日握登,感大虹而生舜。生於姚墟,因即姓姚,住於偽水,亦日偽氏,目有重瞳子,因字重華。以仁孝著於鄉黨,堯聞其賢,妻以二女,封邑於虞。年三十,總百揆,三十三,受堯禪。即位之後,都於蒲圾。在位四十年,讓禹。後崩,葬於蒼梧之野。而三國貢賦既愆,所以應須問罪,謀事未定,故聽朝不怡。欲明齊物之一理,故寄問答於二聖。
  舜曰:夫三子者,猶存乎蓬艾之問。
  〔注〕大物之所安無陋也,則蓬艾乃三子之妙處也。
  若不釋然,何哉?
  〔疏〕三子,即三國之君也。言蓬艾賤草,斥鸚足以逍遙,況蕃國雖卑,三子足以存養,乃不釋然,有何意謂也。
  昔者十日並出,萬物皆照,
  〔注〕夫重明登天,六合具照,無有蓬艾而不光被也。
  而況德之進乎日者乎。
  〔注〕夫日月雖無私於照,猶有所不及,德則無不得也。而今欲奪蓬艾之願而伐使從己,於至道豈弘哉。故不釋然神解耳。若乃物暢其性,各安其所安,無遠邇幽深,付之自若,皆得其極,則彼無不當而我無不怡也。
  〔疏〕進,過也。《淮南子》云,昔堯時十汨並出,焦禾稼,殺草木,封稀長蛇,皆為民害。於是堯使羿上射十日,遂落其九;下殺長蛇,以除民害。夫十日登天,六合俱照,覆盆隱處,猶有不明。而聖德所臨,無幽不燭,運玆二智,過彼三光,乃欲興動干戈,伐令從己,於安任之道,豈曰弘通者耶。
  齧缺問乎王倪曰:子知物之所同是乎?
  〔疏〕齧缺,許由之師,王倪弟子,並堯時賢人也。託此二人,明其齊一。言物情顛倒,執見不同,悉皆自是非他,頗知此情是否。
  曰:吾惡乎知之。
  〔注〕所同未叉是,所異不獨非,故彼我莫能相正,故無所用其知。
  〔疏〕王倪答齧缺云:彼此各有是非,遂成無主。我若用知知彼,我知還是是非,故我於何知之。言無所用其知也。
 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?
  〔疏〕子既不知物之同是,頗自知己之不知乎?此從贏入妙,次第窮質,假託師資,以顯深趣。
  曰:吾惡乎知之。
  〔注〕若自知其所不知,即為有知。有知則不能任群才之自當。
  〔疏〕若以知知不知,不知還是知。故重言於何知之,還以不知答也。
  然則物無知邪?
  〔疏〕重責云:汝既自無知,物豈無知者邪?
  曰:吾惡乎知之。
  〔注〕都不知,乃曠然無不任矣。
  〔疏〕豈獨不知我,亦乃不知物。唯物與我,內外都忘,故無所措其知也。
  雖然,嘗試言之。
  〔注〕以其不知,故未敢正言,試言之耳。
  〔疏〕然乎,猶雖然也。既其無知,理無所說,不可的當,故嘗試之也。
  庸詛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?
  〔注〕魚游於水,水物所同,咸謂之知。然自烏觀之,則向所謂知者,復為不知矣。夫蛄蛻之知在於轉九,而笑結蛻者乃以蘇合為貴。故所同之知,未可正據。
  〔疏〕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,彼知而此不知。魚烏水陸,即其義也。故知即不知,不知即知。凡庸之人,詛知此理耶。
  庸詛知吾所謂不知之非不知邪?
  〔注〕所謂不知者,直是不同耳,亦自一家之知。
  〔疏〕所謂不知者,彼此不相通耳,非謂不知耳。
  且吾嘗試問乎汝:
  〔注〕己不知其正,故試問汝。
  〔疏〕理既無言,不敢正據,聊復反質,試問乎汝。
  民濕寢則腰疾偏死,鰌然乎哉?木處則惴慄恂懼,猨猴然乎哉?三者孰知正處?
  〔注〕此略舉三者,以明萬物之異便。
  〔疏〕惴慄徇懼,是恐迫之別名。然乎哉,謂不如此也。言人濕地辟寢,則病腰跨偏枯而死,泥鰭豈如此乎?人於樹上居處,則迫怖不安,猨猴跳躑,曾無所畏。物性不同,便宜各異。故舉此三者,以明萬物誰知正定處乎。所是知蓬戶金閨,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