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次之。
 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,
  〔注〕理適而不失其分也。
  〔疏〕既行兼愛之仁,又明裁非之義,次令各守其分,不相爭奪也。
 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,
  〔注〕得分而物物之名各當其形也。
  〔疏〕形,身也。各守其分,不相傾奪,次勸修身,政其名譽也。
 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,
  〔注〕無所復改。
  〔疏〕雖復勸令修身以致名譽,而皆須因其素分,任其天然,不可矯性偽情以要令問也。
 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,
  〔注〕物各自任,則罪責除也。
  〔疏〕原者,恕免,省者,除廢。雖復因任其本性,而不無其僭#17過,故宜布之愷澤,宥免其辜也。
 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,
  〔注〕各以得性為是,失性為非。
  〔疏〕雖復赦過宥罪,而人心漸薄,次須示其是非,以為鑒誡也。
 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。
  〔注〕賞罰者,失得之報也。夫至治之道,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。
  〔疏〕是非既明,臧#18否斯見,故賞善罰惡,以勗黎元也。
  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,貴賤履位;
  〔注〕官#19各當其才也。
  〔疏〕用此賞罰,以次前序而為治方者,智之明暗#20,安處各得其宜,才之高下,貴賤咸履其位。
  仁#21賢不肖襲情,
  〔注〕各自行其所能之情。
  〔疏〕仁賢,智也;不肖,愚也。襲,用也。主上聖明,化導得所,雖復賢愚各異,而咸用本情,終不合己效人,矜夸炫物也。
  必分其能,
  〔注〕無相易業。
  〔疏〕夫性性不同,物物各異,藝能固別,才用鈴分,使之如器,無不調適也。
  必由其名。
  〔注〕名當其實,故由名而實不做也。
  〔疏〕夫名以召實,而由實故名。若使實不當名,則名過其實。今明名實相稱,故云鈴由其名也。
  以此事上,以此畜下,以此治物,以此修身,
  〔疏〕以,用也。言用以前九法,可以為臣事上,為君畜下,外以治物,內以修身也。
  知謀不用,必歸其天,此之謂太平,治之至也。
  〔疏〕至默無為,委之韋下,塞聰閉智,歸之自然,可謂太平之君,至治之美也。
  故書曰:有形有名。形名者,古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。
  〔疏〕先,本也。言形名等法,蓋聖人之應進耳,不得已而用之,非所以迸也。書者,道家之書,既遭秦世焚燒,今檢亦無的據。
  古之語大道者,五變而形名可舉,九變而賞罰可言也。
  〔注〕自先明天以下,至形名而五,至賞罰而九,此自然先後之序也。
  〔疏〕夫為治之體,鈴隨世污隆,而世有澆淳,故治亦有寬急。是以五變九變,可舉可言。苟其不失次序,則是太平至治也。
  驟而語形名,不知其本也,
  〔疏〕驟,數也,速也。季世之人,不知倫序,數語形名,以為治衛,而未體九變,以自然悉#22宗,但識其末,不知其本也。
  驟而語賞罰,不知其始也。
  〔疏〕速論賞罰,以此馭時,唯見枝條,未知根本。始,猶本也,互其名耳。
  倒道而言,在道而說者,人之所治也,安能治人。
  〔注〕治人者叉順序。
  〔疏〕逢,逆也。不識治方,不知次序,顛倒道理,迎逆物情,適可為物所治,豈能治物也。
  驟而語形名賞罰,此有知治之具,非知治之道;
  〔注〕治道先明天,不為棄賞罰也,但當不失其先後之序耳。
  〔疏〕夫形名賞罰,此乃知治之具,度非知治之要道也。
  可用於天下,不足以用天下;此之謂辯士,一曲之人也。
  〔注〕夫用天下者,又大通順序之道。
  〔疏〕若以形名賞罰可施用於天下者,不足以用於天下也。斯乃苟飾華辭浮游之士,一節曲見偏執之人,未可以議通方,悟於大道者也。
  禮法數度,形名比詳,古人有之,此下之所以事上,非上之所以畜下也。
  〔注〕寄此事於韋才,斯乃畜下也。
  〔疏〕重疊前語。古人有之,但寄韋下而不親預,故是臣下之衍,非主上養民之道。總結一章之意,以明本末之旨歸也。
  昔者舜問於堯曰:天王之用心何如?
  〔疏〕天王,猶天子也。舜問於堯為帝王之法,若為用心以合大道也。
  堯曰:吾不敖無告,
  〔注〕無告者,所謂頑民也。
  〔疏〕敖,侮慢也。無告,謂頑愚之甚,無堪告示也。堯答舜云:縱有頑愚之民,不堪告示,我亦殷勤教誨,不敖慢棄舍也。故《老經》云,不善者吾亦善之。敖亦有作傲字者,合不用也。
  不廢窮民,
  〔注〕怛加恩也。
  〔疏〕百姓之中有貧窮之者,每加拯恤,此心不替也。
  苦死者,嘉孺子而哀歸人。
  〔疏〕孺子,猶稚子也。哀,憐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