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道之妙,是為由人入而之天也。大道之行,如環之循運而無積,其際不可終,其道不可窮,常生常化,以此而已。嘗考列子之書,自《天瑞》而下次序,大道之體可得而言矣。天道之運必先於《天瑞》,聖人之應世莫大於帝王,故以《黃帝》次《天瑞》,《穆王》次《黃帝》 也。三代之王,莫尚於文武,至穆王而王業衰矣。不云其盛而言其衰,以明大道之妙既開其端,則不復純常而終至於弊,有黃帝之治於前,必有穆王之弊於後也。有帝王之治矣,自非孔子之元聖刪詩定書擊易作經,則帝王之功業不白於後世矣。是則帝王之道集,明帝王之大成者孔子而已,故以《仲尼》次《穆王》由仲尼而來,傳道之序無餘蘊矣。列子抑慮後世(原缺)變之不齊而支離於道也,故假《湯問》以盡其變,使人不以物妨道也。要萬物之變,其為莫不出於力,其致莫不制於命故設《力命》之問答,要其終歸於自然,欲人之不制命於外而已。至於《楊朱》之篇,則遣萬物之虛名而要於道之極致,道至於此則至矣盡矣,不可以有加矣。然而道不可以終無也,故以《說符》終焉。由是觀之,列子之教,一出焉而為《天瑞》一,入焉而為《說符》是乃傳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,而所謂古之博大真人者也。其自名為子列子者,蓋以其為子矣,與孔子同,異乎諸子之子也。後之不達其書之況者,因謂不與帝王同道,而以其經並於諸子,是直用管窺天,其見者小耳,何足道哉?學者宜盡心焉。
  沖虛至德真經解卷之二十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