錄。而遭漢獻遷徙,晉懷奔進,文籍焚靡,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慶,音糜。千不遺一。今之所存,有此四卷,臣禹錫等謹按《唐本)亦作四卷。韓保昇又云:《神農本草》上沖下并序錄,合四卷。今按:四字當作三,傳寫之誤也。何則?按梁《七錄》云:《神農本草》三卷。又據今《本經》陶序後朱書云:《本草經》卷上、卷中、卷下。卷上注云:序藥性之源本,論病名之形翰#10;卷中云:玉石、草、木三品;卷下云:蟲獸、果菜、米食三品。即不云三卷外別有序錄,明如韓保昇所云:承#11據誤本,妄生曲說,今當從三卷為正。是其《本經》。所出郡縣,乃後漢時制,疑仲景、元化等所記。又有《桐君採藥錄》,說其花葉形色。《藥對》四卷,論其佐使相須,魏晉已來,昊普臣禹錫等謹按(蜀本》注云:普,廣陵人也,華佗弟子。撰《本草》一卷李當之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》注云:華佗弟子。修神農舊經,而世少行用等,更復損益#12。或五百九十五,或四百四十一,或三百一十九;或三品混揉,玲熱舛錯,草石不分,蟲獸無辨;且所主治,互有得失,醫家不能備見,則智識有淺深。今輒苞綜諸經,研括煩省,以《神農本經》三品,合三百六十五為主,又進名醫副品,亦三百六十五,合七百三十種。精粗皆取,無復遺落,分別科條,區吵物類,兼注詔#13時用,土地所出,及仙經道術所須,并此序錄,合為七卷。雖未足追踵前良,蓋亦一家撰製。吾去世之後,可貽諸知音爾。
  《本草經》卷上序藥性之源本,論病名之形翰,題記品錄,詳覽施用。
  《本草經》卷中玉石、草、木三品。
  《本草經》卷下蟲獸、果菜、米食三。闢,有名未用三品。
  右三卷,其中、下二卷,藥合七百三十種,各別有目錄,并朱、墨雜書并子注,今大書分為七卷。唐本注《漢書.藝文志》有黃帝內外經。斑固論云:經方者,本草石之寒溫,原疾病之深淺。乃班固論經方之語,而無本草之名。惟梁《七錄》有《神農本草》三卷,陶據此以《別錄》加之,為七卷。序云:三品混揉,玲熱舛錯,草石不分,蟲獸無辨。豈使草木同品,蟲獸共條,披覽既難,圖繪非易。今以序為一卷,例為二卷,玉石三品為三卷,草三品為六卷,木三品為三卷,禽獸為一卷,蟲魚為一卷,果為一卷,菜為一卷,米穀為一卷,有名未用為一卷,合二十卷。其十八卷中,藥合八百五十種,三百六十一種《本經》,一百八十一種《別錄》,一百一十五種新附,一百九十二種有名未用。
 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,主養命以應天,無毒,多服久服不傷人。欲輕身益氣,不老延年者,本上經。
 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,主養性以應人,無毒、有毒,斟酌其宜。欲遏#14病補虛贏者,本中經。
 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,主治病以應地,多毒,不可久服。欲除寒熱邪氣、破積聚、愈疾者,本下經。
 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,法三百六十五度,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,倍其數,合七百三十名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本草例:《神農本經》以朱書,《名醫別錄》以墨書。《神農本經》藥三百六十五種,今此言倍其數,合七百三十名,是併《名醫別錄》副品而言也。則此一節,《別錄》之文也,當作墨書矣。蓋傳寫浸久,朱墨錯亂之所致耳。遂令後世覽之者,裙摭此類,以謂非神農之書,乃後人附託之文者,率以此故也。
  右本說如此。今按上品藥性,亦皆能遣疾,但其勢力和厚,不為倉率之效,然而歲月常服,必獲大益,病既愈矣,命亦兼申。天道仁育,故云應天。一百二十種者,當謂寅、卯、辰、巳之月,法萬物生榮時也。中品藥性,療病之辭漸深,輕身之說稍薄,於服之者稜患當速,而延齡為緩。人懷情性,故云應人。一百二十種者,當謂午、未、申、酉之月,法萬物成熟時也。下品藥性,專主攻擊,毒烈之氣,傾損中和,不可常服,疾愈即止。地體收殺,故云應地。一百二十五種者,當謂戌、亥、子、丑之月,法萬物枯藏時也,兼以閏之,盈數加之。凡合和之體,不必偏用之,自隨人患參而共行。但君臣配隸,依後所說,若單服之者,所不論爾。藥有君、臣、佐、使,以相宣攝。合和宜用一君、二臣、三佐、五使;又可一君、三臣、九佐使也。
  右本說如此。今按用藥,猶如立人之制,若多君少臣,多臣少佐,則氣力不周也。而檢仙經、世俗諸方亦不必皆爾。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,養性之藥則多臣,療病之藥則多佐;猶依本性所主,而兼復斟酌,詳用此者益當為善。又恐上品君中,復各有貴賤,譬如列國諸侯,雖并得稱制,而猶歸宗周;臣佐之中,亦當如此。所以門冬、遠志,別有君臣;甘草國老,大黃將軍,明其優劣,皆不同秩。自非農岐之徒孰詮?正應領略輕重,為其分劑也。
  藥有陰陽配合,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》注云:凡天地萬物,皆有陰陽、大小,各有色類,尋究其理,并有法象。故毛羽之類,皆生於陽而屬於陰;鱗介之類,皆生於陰而屬於陽。所以空青法木,故色青而主肝;丹砂法火,故色赤而主心;雲母法金,故色白而主肺;雌黃法土,故色黃而主脾;磁石法水,故色黑而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