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>  形之疾,其甚者緘艾不能及,性之疾,其甚者小道不能化,責欲,性之疾為甚者也,將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,鈴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為,則清不能汙,靜不能染,而不知所守矣。蓋無為者,聖人之所行,責欲者,眾人之所主,行大道之無為,不慕眾人之責欲,則事物形名,天下所謂有者,可使之無,恬淡寂寞,天下所謂無者,可使之有也。
  經誡章第十三
  老君曰:經誡所言,法義所推。赫赫興盛,不如微妙。
  經以載道,無非教誡之言,法以顯道,有義可以推考,類皆以本為精,以物為粗。赫赫興盛,物之勢也,勢有時而盡,深妙元微,道之本也,道無時而窮,以是較其精粗,則道之與物,相去遠矣。
  實不如虛。
  實則有礙,虛則無問。
  數不如希。
  事君數斯辱矣,朋友數斯疏矣。
  邪多卒驗#3,疾不如遲。
  欲速則不達,大器晚成,美成在久。
  興者必廢,盛者必衰。
  日中則反,月滿則虧,天地尚爾,況於人乎。
  聖人絕智,而為無所為#4,言無所言,行無所施。孰能知此。
  道之要妙,雖智大迷非可以智索也,離形去智,然後同於大通,去智與故,然後循天之理,聖人於言為之際,以絕智為先,蓋以此爾,世豈識哉!為無為,所謂處無為之事也,言無言,所謂終身言未嘗言也,行無所施,所謂事無事也。
  偶不如奇。
  獨立不改者,道也,自道而降,有對有待,聖人不與物偶而立於獨,體道故也。
  多不如寡。
  通於一而萬事畢,少則得,多則惑。
  孰賢難隨。孰仁難可,其義少依。
  世之所謂賢者,孰為賢哉,賢者過之於道,或不能隨也,世之所謂仁者,孰為仁哉,仁者失之於道,未見其可也,仁賢且猶如此,道之奧妙,依之者鮮,蓋可知已。
  能知無知,道之樞機。
  知之淺矣,不知深矣,能知無知之知,是乃真知也,道之本宗,蓋在於此,
  空虛滅無#5,何用仙飛。大道曠蕩,無不制圍。
  虛非無也,無實而已,空其虛則致虛極矣,無者有之對,因有而著,未離於有也,滅其無,則無無亦無矣。夫然,故出入六合,遊乎九州,獨往獨來,行乎萬物之上,其視仙飛不足多也。蓋道廣大悉備,未始有封,包裹六極,無有端倪,天地之大,秋毫之小,皆在範圍之內,豈止仙飛之一端乎。一本作空滅成無,可用仙飛。
  子能明之#6,所是反非。經言審諦,孰之能追#7。
  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天下是非特未定也,雖然有真是非存焉。欲是其所非,莫若以明,蓋自知者明,苟能自知,則昔之所是,卒而非之,所謂真是非者見焉。經之所言,蓋明是非也,夫豈妄哉,大惑者終身不解,大愚者終身不靈,非審諦不妄之言,孰能追愚惑之非歟。
  深妙章第十四
  老君曰:道言深妙,經誠乙密。
  道深而難測,妙而難名,經以載道,故其勸戒之言,亦玄微而隱密也。
  天地物類,生皆從一。子能明之,為知虛實。子若不照,顯之不別。
  太初有無,無有無名,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,物得以生,謂之德。一者形變之始也,自天地至于萬物,皆從此生,則天下本在是焉,為道者,當明其本而已。蓋通於一而萬事畢,能知一,則無一之不知,不能知一,則無一之能知,苟非照之于天而自見,雖顯告之而不悟,況微言哉。
  子志於有,無為所疾。為有所嬰,億載無畢。
  無為故無敗,為則有成虧,無為者,道之本,有為者,道之病也。蓋俗之所為,皆墮於有,不能損實以為通,至於外內並獲而不可解者,以積習之久故也,惟聖人然後為能達綢繆。
  道言微深,子未能別。撮取於略,戒慎勿失。
  悟道以頓,行道以漸,迷悟出於自性,非人力可致,行道以積習而成,在於謹守而勿失焉。蓋道之至妙,以悟而後得,行道之要,以多聞然後可守也。
  先捐諸欲,勿令意逸。
  罪莫大於可欲,遣其欲則心自靜矣。意則心有所感而生焉,無以持之,縱或至於敗。禮故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
  閑居靜處,精思齋室。
  棄事則形不勞,思則得之,不思則不得也。
  丹書萬卷,不如守一。
  夫道不欲雜,雜則多故,通於一而萬事畢。
  經非不達,中有虛實。言有必無,子未能別。言無必有,子未能決#8。但當按行,次來次滅。
  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,寓言為廣,重言為真,則書之所言,虛實有無,特未定也。惟得其所以言者,為能知之,借日未知,姑取正於書而按行焉,則損之又損,亦可以致無為矣。《傳》曰:世之所貴,道者書也。
  道有真偽,福有凶吉。
  有為則偽,無為則真,以偽獲福者凶,以真致福者吉。
  罪有公私,明有纖密。
  為不善於顯明之中,人得而誅之,為不善於幽暗之中,鬼得而誅之,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,曾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