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溫。寒者,使人乾嘔腹痛。從口納氣七十所,大填腹。
  六、右脅側外,以鼻納氣,以口小咽氣數十,兩手相摩熱,以摩腹,令其氣下出之,除脅皮膚痛,七息止。
  七、端坐生腰,直上,展兩臂,仰兩手掌,以鼻納氣,閉之自極七,中痛息,名日蜀王臺,除脅下積聚。
  八、覆外去枕,立兩足,以鼻納氣四四所,復以鼻出之,極令微氣入鼻
  中,勿令鼻知,除身中熱背痛。
  九、端坐生腰,舉左手,仰其掌,卻右手,除兩臂皆痛結氣也。
  十、端坐,兩手相叉抱膝,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,氣滿即吐,即氣皆通暢,行之十年,老有少容。
  十一、端坐生腰,左右傾,閉目,以鼻納氣,除頭風,自極,七息止。
  十二、若腹中痛,食飲昔飽,坐,生腰,以口納氣數十,以便為故,不便復為之,有寒氣,腹中不安,亦行之。
  十三、端坐,使兩手如張弓滿射,可治四支煩悶、背急,每日或時為之。
  十四、端坐生腰,舉右手,仰掌,以左手承左脅,以鼻納氣,自極,七息,除胃寒食不變則愈。
  十五、端坐生腰,舉左手,仰掌,以右手承右脅,以鼻內氣,自極,七息,除瘀血結氣。
  十六、兩手卻據,仰頭,自以口納氣,因而咽之,數十,除熱身、中傷、死肌。
  十七、正偃臥,端展足臂,以鼻納氣,自極,七息,搖足三十而止,除胸足中寒,周身痺厥逆。
  十八、偃臥屈膝,令兩膝頭內向相對,手翻兩足,生腰,以口納氣,厥逆填腹,自極,七息,除痺疼熱痛,兩腳不隨。
  十九、覺身體昏沉不通暢,即導引,兩手抱頭,宛轉上下,名為開脅。
  二十、踞伸右腳,兩手抱左膝頭,生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難屈伸拜起、腦中痛、瘀痺。
  二十一、踞伸左足,兩手抱右膝,生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展左足著外,除難屈伸拜起,腦中疼,一本除風目晦耳聾。
  二十二、正偃臥,直兩足,兩手捻胞所在,令赤如油裹丹,除陰下濕,小便難頹,小腹重不便。腹中熱,但口納氣,鼻出之,數十,不須小咽氣。即腹中不熱者,七息已溫氣,咽之十所。
  二十三、踞,兩手抱兩膝頭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腰痺背痛。
  二十四、覆臥,傍視兩踵,生腰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腳中弦痛、轉筋、腳酸疼。
  二十五、偃外,展兩手外,踵指相向,亦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兩膝寒經骨疼。
  二十六、偃外,展兩腳兩手,兩踵相向,亦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死肌不仰、足經寒。
  二十七、偃臥,展兩手兩腳,左傍兩足腫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胃中食苦嘔。
  二十八、踞,生腰,以兩手引兩踵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布兩膝頭,除痺嘔也。
  二十九、偃臥,展兩手兩腳,仰足指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腹中弦急切痛。
  三十、偃外,左足踵拘右足拇指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厥逆疾。人腳錯踵,不拘拇指,依文用之。
  三十一、偃臥,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,以鼻納氣,自極七息,除周身痺。
  三十二、病在左端,坐,生腰,左視目,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一所,閉目目上入。
  三十三、病在心下若積聚,端坐,生腰,仰向日,仰頭,徐以口納氣,因而咽之,三十所而止,開目。
  三十四、病在右端,坐,生腰,右視目,以口徐納氣而咽之數十所,開目。
  王喬導引圖一在彭祖中
  七日伸左腳,屈右膝,內厭之,五息止,引脾氣,去心腹寒熱、胸臆邪脹。
  彭祖導引圖
  導引,服,解髮,束向坐,握固不息,一通,舉手左右導引,以手掩兩耳,以指箔兩脈邊,五通。令人目明,髮黑不白,治頭風。
  淘氣訣
  訣曰:凡人五藏,亦各有氣。外閉息,覺後,欲服氣者,先則淘轉,宿食故氣得出,然後調服。其法,閉握固,仰倚兩拳於乳問,兩膝舉背及屍,內閉氣,鼓氣海中氣,便自內出,斡而轉之,呵而出之,一九或二九止,是淘氣畢,則調之。導引,服,束向坐,不息四通,啄齒二七,愈齲齒痛。或日治蚶不齲。
  咽氣訣
  夫人皆稟天地元氣而活之,每咽吐納則內氣與外氣相應,自氣海中隨吐而上,直至喉中,但候吐極際,則輾口連鼓而咽之,郁然有聲汨汨,然後左邊而下,至經二十四節,如水歷坎,聞之分明也。女人則從右邊而下,如此則內氣相固,皎然別也。以意送之,手摩之,令速入氣海。氣海在臍下三寸是也,亦謂下丹田。初服氣人,上焦未通,以此摩而助之,務令速下。若氣已流通,不摩而自下,一閉口而連咽,止二咽,號雲行。一濕咽取口中津液相和咽之,謂之雨施。服氣入內,氣未流目令夜也行,每一咽則施之,不可遽行至連咽,三年行之,乃以功成也。
  導引,服,正住倚壁,不息,行氣從頭至足止,愈疽痂、大風偏枯諸痙。或日行氣從足起,令上氣至頭止。
  導引服氣,先偃臥,閉口鼓腮腹,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