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徹。此之義也。十直三齋,別自有經也。
  若為人敷說宣通妙義,大利眾生,乃拔三塗一切諸苦。
  敷揚講說,開導未悟,則功德廣濟,三塗救拔也。
  以是功德,能斷宿命,無量諸根,得昇上清,無復退墮。
  功圓德備,則生死根滅,上清之道,無復退轉。此略明學道之所至也。始自持戒,終於無為,舉大法之始終者也。
  老君曰:清信男,清信女,在家出家,受持經法,願樂神仙,日夜誦讀,求諸妙義。
  謂無為至理也。
  去諸誼雜,調心制性。
  謂即世學也。夫上士學道在市朝,下士遠處山林。山林者,謂垢穢尚多,未能即誼為靜,故遠避人世,以自調伏耳。若即世而調伏者,則無待於山林者也。
  柔顏善氣,勸諸男女,
  心麤則貌強,意獷則言惡。若和顏軟語,則見者親愛,不生忿心也。
  遠離五惡,受持五戒,供養三寶。
  既知至妙之理,又能分別善惡,則以我所得為敷說,勸令拾離諸惡緣也。
  取令成就,不擇甘苦。
  識有利鈍,性有善惡,曲己順彼,取令入道,不為身利,不辭屈辱,此為教也。
  若具持大戒,苦行精蔥,布施忍辱,捨身救物,
  謂修行者也。大戒為百八十、太清.等戒。若四明科禁,眾仙大忌,皆是學真之具法也。精進戀謂匪懈布施,几來求無不給與,不吝財賄,不問有無。忍辱謂受辱不言,乃至打馬亦無嘖恨。拾謂見諸危難次往救,不顧身命,若見凍餓,剔身給與,不待有求,是為拾也。
  若復離世獨往幽柄,專想至寂,眾難不驚,
  謂耽神者也。離世山柄,以避誼濁,獨往無群,無復他念。專謂志一。想謂思神至之者也。寂謂定也,此專定心,智定內安,非復外難榮辱所驚也。
  必至無為。
  言修此等行,鈴果無為之真也。
  尹喜曰:奉經有犯乎?
  持戒善惡既備於前,夫知奉經凌犯罪失。云何?此總問眾經非止五千也。前頌云悉歸太上經,此後又明破法及授受之難,推此故知也。斯乃尹喜相資發,故令出罪福之事耳。
  老子曰:十有三者也。
  經云: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。言奉經順法,則獲長生;違戒犯惡,則動之死地。既答所問罪失,故直云十三也。
  尹喜曰:何謂也?
  問十三之事也。
  老子曰:爾諦聽之。
  既更有所明,故復戒。
  十有三者,六塵六識,皆由於心。
  六塵,謂六入也。以其所入能穢染正性,故言塵也。六識,即六入之根,能起分別,故云識也。心為其主,是為十三,下卷具解。凡致惡之由,因十三起,入善之由,因十三滅。入善為生,為惡而死。死生之謂,非止此身也。謂修善不已,以至成道,成道之日,豈得非生?故經云出也。為惡不息,遂淪地獄,豈非死乎?故經云入也。
  是故淫貪疾志,
  淫之所起,由於色取,故在十三之端。夫淫叉有貪,而貪者不叉皆淫。然貪之為病,非但在於富貴,乃至貪名貪世。不欲人在己先病者,妬嫉也,嫉彼而勝我也。恚謂真恚也。貪嫉既起,嗔恚自生者也。
  欺盜妄詐,
  違戒取物,是為欺盜,謂欺心者也。自詭要時,是為妄詐,是用權數苟得者也,所謂民之賊矣。
  綺言兩舌,
  辭非而澤,謂之綺言。反覆是非,是為兩舌。皆綠欺詐而有。
  諂利持權,
  口忌災祟,明言禍福,卑辭高物,以要利人,是為諸也。憑恃時威,自我制物,是為權也。夫謟之甚者,乃至祈神祭鬼,以求曲祐也。
  溷集破法,
  男女無別為溷。破法者,謂有此等事也。始則食婬,終於混集,並皆相因而至之也。
  非清信也。
  如此皆之死地,尚非清信,況復奉經者乎!
  天網不失,
  引經明事也。夫天網雖疏,報對之理,鈴無遺失也。
  生死無地,
  生謂見報,死謂考對,無地可逃也。答所間十三畢,此以下乃明罪報也。
  如此等人,非其智分。
  由無智識起諸罪業,故於法無分也。
  染垮至法,毀廢善根。
  法法相傳,如樹有栽,生長不絕,是為善根。如此惡行,日相深漬,善根豈得不廢?
  不為善人,之所知識。
  所行既惡,則惡惡相知,愚下之類自多黨。善人,謂才識高明德勝者也。
  備眾生身。
  皆由前綠,無有慧業,故令今生,得此愚癡。夫言愚癡者,謂造諸惡業也,非謂無所解矣。生既無善,死墮三塗,受眾生身。眾生萬等,各隨綠報而備得其身者。
  種於姪慾,無所憎避。
  眾生所以繁多,由其種類娌慾故也。謂因法行姪而受此報,猶雞犬等在於人中無所避就,得類便為,亦無憎愛,皆由前業之所行者也。
  常懷怖畏。
  因往貴取之報也。餓鬼之中,復有萬品,雖云是餓,有時得足。此言無足者,便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