】俗名爲檀山峴,蓋大別之異名也。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,西北流逕蓼縣故城,灌水注之,故地理志曰:決水北注蓼入灌,灌水於蓼亦入決。 又決決,北方水名。【山海經】龍侯之山,決決之水出焉,東流注于河。 又行流也。【管子君臣下篇】決之則行,塞之則止。【左傳襄三十一年】不如小決使道。 又斷也,判也。【禮曲禮】夫禮者,所以定親疎,決嫌疑。又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 又以齒斷物亦曰決。【禮曲禮】濡肉齒決,乾肉不齒決。【周禮冬官考工記】梓人銳喙決吻。【疏】鳥乃喙長,決物食之時,以其近喙本決,故云決吻。決如字。又烏穴反。 又開也。【儀禮鄕射禮】袒決遂。【註】決猶闓也。以象骨爲之,著右大擘指,以鈎絃闓體也。闓音開。【詩小雅】決拾旣佽。 又絕也,與訣同。【前漢蘇武傳】李陵與蘇武決去。【註】決,別也。 又決曹,官名。主罪法者。【後漢黃昌傳】習文法,仕郡爲決曹。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正韻】□呼決切,音血。疾貌。一曰小飛也。與□通。【莊子逍遙遊】決起而飛,搶楡枋。決或作□。 又【集韻】苦穴切,音闋。與缺同。或从血作□。亦作決。【史記秦始皇紀】譬猶騁六驥過決□也。 又涓惠切,音桂。疾貌。【莊子齊物論】麋鹿見之而決驟。【註】決,徐邈讀古惠反。

□ 【卯集下】【无字部】 □ 【篇韻】音計。璧也。

汻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汻 【唐韻】呼古切,音火。與滸同。【說文】水厓也。 又【廣韻】呼朗切【集韻】許朗切,□音酐。姓也。今涇州有之。又【廣韻】虎晃切,音怳。義同。

汽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汽 【唐韻】許訖切,音迄。與汔同。近也,幾也。【爾雅釋詁】作汽。 又【集韻】居代切,音漑。義同。 又丘旣切,音氣。水气也。 又億姞切,音乙。水涸也。今謂去飯水爲汽。

浨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浨 【廣韻】【集韻】□盧感切,音壈。【字林】藏梨汁也。

汾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汾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符分切,音濆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太原晉陽山西南入河。或曰出汾陽北山冀州浸。【周禮夏官職方氏】冀州,其浸汾潞。【水經】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。【山海經】管涔之山,其上無草木,而下多玉。汾水出焉,西流注于河。【十三州志】出武州之燕京山,亦管涔之異名也。 又地名,在襄城。【左傳襄十八年】楚子庚治兵于汾。【司馬彪曰】襄城縣有汾丘。 又縣名。【前漢地理志】汾隂,臨汾,俱屬河東郡。汾陽屬太原郡。【廣輿記】臨汾,汾西二縣,今俱屬平陽府。 又郡名。【廣輿記】山西汾州府,本漢太原郡,後魏曰汾州,唐曰浩州,宋曰汾陽。 又【集韻】步奔切,音盆。與湓同。湓水在潯陽。或省作汾。詳湓字註。 又方文切,音分。與紛同。【揚雄長楊賦】汾沄沸渭。【註】衆盛貌。汾沄,音紛雲。 又溫汾,水轉貌。【枚乗七發】所揚汩者,所溫汾者。

沁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沁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七鴆切,音鈊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上黨羊頭山。【水經】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,南過穀遠縣,東至滎陽縣北,東入于河。【注】卽洎水。【郡縣釋名】沁河源出沁源縣,有二,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,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,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。 又州名。【廣韻】本漢穀遠縣,後魏置沁源縣,武德初置州,因沁水以名。【廣輿記】沁源縣屬沁州,沁水縣屬澤州。 又【集韻】所錦切,音。又斯荏切,音襂。又所禁切,音滲。義□同。 又以物探水也。【韓愈詩】義泉雖至近,盜索不敢沁。【註】北人以物探水爲沁。 又思林切,音心。水名。

沂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沂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□魚衣切,音溰。水名。【說文】水出東海費縣。一曰沂水出泰山,蓋靑州浸。【周禮夏官職方氏】靑州,其浸沂沭。【水經注】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,分爲二水,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,一水逕城東屈從縣南,亦注泗,謂之小沂水。水上有橋,徐泗閒以爲圮,子房遇黃石公,卽此處。【地理通釋】曾氏曰:徐州之水,以沂名者非一。酈道元謂出尼丘山,西北逕魯之雩門,謂之沂水。出泰山武陽之冠石山,亦謂之沂水。 又山名。四鎭之一。【周禮春官大司樂】四鎭五嶽。【註】靑州之沂山。 又地名。【左傳定五年】大敗夫王于沂。【註】沂,楚地。 又州名。本秦琅邪地,宋置北徐州,周攺沂州,今屬兗州府。又沂水,縣名。本春秋鄆邑,今屬靑州府。俱見【廣輿記】。 又姓。【一統志】有沭陽令沂州。 又【集韻】【正韻】□魚巾切,音銀。器之釿鍔。釿或作沂。【爾雅釋樂】大篪謂之沂。又【杜篤論都賦】奮彗光,埽項軍,遂濟人難,蕩滌於泗沂。【班固答賔戲】張良受書於邳沂。俱作魚巾切。考證:〔【周禮夏官職方氏】靑州,其浸沂沐。〕 謹照原晝沐改沭。〔【爾雅釋樂】大箎謂之沂。〕 謹照原文箎改篪。

沄 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 沄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王分切【韻會】【正韻】于分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