】毋流歠。【鄭註】流歠,大歠,嫌欲疾也。【枚乘七發】小飰大歠,如湯沃雪。 【集韻】或作□吷□。○按歠與口部啜字別。啜,泣貌。《正譌》云俗作啜,非。

歡 【辰集下】【欠字部】 歡 〔古文〕□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呼官切,音讙。【說文】喜樂也。【徐曰】喜動聲氣,故从欠。【禮檀弓】啜菽飮水盡其歡。又【樂記】欣喜歡愛,樂之官也。亦作懽。【孝經孝治章】故得萬國之懽心,以事其先王。 又作驩。【孟子】驩虞如也。【前漢王褒傳】驩然交欣。 又合歡,漢殿名。【班固西部賦】後宮則有合歡增成。又樹名。【崔豹古今注】合歡樹似梧桐,枝葉繁,互相交結,樹之階庭,使人不忿。又竹名。【僧贊寧筍譜】雙稍竹出九疑山,筍長,獨莖。及生枝葉卽分爲兩梢,謂之合歡竹。又橘名。【廣輿記】荆州江陵有合歡橘。 又歡伯,酒也。【焦氏易林】酒爲歡伯,除憂來樂。 又【韻補】叶許元切,音暄。【魏韋誕親蠶頌】同碩慶于生民,發三靈之永歡。苞繁祐于萬國,卷福釐以言旋。 【集韻】或作孉。亦作〈女歡〉。

止 【辰集下】【止字部】 止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□諸市切,音芷。【說文】下基也。象艸木出有址,故以止爲足。【徐曰】初生根幹也。 又【廣韻】停也,足也。【易艮卦】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。【老子道德經】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 又靜也。【禮玉藻】口容止。【註】不妄動也。【莊子德充符】人莫鑒於流水,而鑒於止水,唯止能止衆止。 又已也,息也。【論語】止吾止也。【史記酷吏傳】寇盜不爲衰止。 又居也。【詩大雅】乃慰乃止。又【商頌】邦畿千里,惟民所止。 又心之所安爲止。【書益稷】安汝止。【孔傳】言當先安好惡所止。《正義》曰:止謂心之所止。《大學》云:爲人君止於仁,爲人臣止於敬,好惡所止,謂此類也。又朱子曰:止者,必至於是而不遷之謂。 又留也。【論語】止子路宿。【孟子】可以止而止。 又行師營曰止,暫待曰次。又凡戰而被獲曰止。【左傳隱十一年】公與鄭人戰於狐壤,止焉。【杜註】內諱獲,故言止。又【僖十五年】輅秦伯將止之。 又容止。【詩鄘風】人而無止。【箋】止,容止。無止則無禮節也。【孝經聖治章】容止可觀。 又舉止。【齊書張欣泰傳】欣泰著鹿皮冠衲衣。世祖曰:將家兒何敢作此舉止。 又俗謂德行曰行止。【外史檮杌】鄭奕敎子《文選》。其兄曰:莫學沈、謝嘲風弄月,汙人行止。 又樂器。【爾雅釋樂】所以鼓柷謂之止。【註】止者,其椎名也。【書益稷】合止柷敔。【鄭註】柷,狀如漆桶,中有椎,合之者,投椎於其中而撞之。 又鳥集亦曰止。【詩小雅】載飛載止。 又三止,三禮也。【班固幽通賦】嬴取威於百儀兮,姜本支乎三止。【註】謂齊之先伯夷典三禮也。 又語辭。【詩周頌】百室盈止,婦子寧止。 又首止,衞地名。在陳留襄邑。【春秋僖五年】齊侯會王世子于首止。 又與趾同。【儀禮士昏禮】皆有枕北止。【鄭註】止,足也。古文止作趾。【山海經】韓流麟身,渠股豚止。【郭註】止,足也。【前漢郊祀歌】獲白麟,爰五止。【師古註】止,足也。時白麟足有五蹄。

正 【辰集下】【止字部】 正 〔古文〕□□□【唐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之盛切,音政。【說文】是也。从止一以止。【註】守一以止也。【新書道術篇】方直不曲謂之正。【易乾卦】剛健中正。【公羊傳隱三年】君子大居正。 又備也,足也。【易乾文言】各正性命。【書君牙】咸以正罔缺。 又【爾雅釋詁】正,長也。【郭註】謂官長。【左傳隱六年】翼九宗五正。【杜註】五正,五官之長。又【昭二十九年】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□冥,土正曰后土。 又官名。【禮王制】史以獄成告於正。【鄭註】正,於周鄕師之屬,今漢有正平丞,秦所置。 又朼載也。【周禮夏官】諸子大祭祀,正六牲之體。【註】正謂朼載之。朼,亦作匕。 又常也。朱子云:物以正爲常。又正人,尋常之人也。【書洪範】凡厥正人。【朱子語錄】是平平底人。 又定也。【周禮天官】宰夫令羣吏,正歲會,正月要。【註】正,猶定。 又決也。【詩大雅】維龜正之。 又治其罪亦曰正。【周禮夏官】大司馬九伐之法,賊殺其親則正之。【註】正之者,執而治其罪。《王霸記》曰:正,殺之也。 又直也。【易坤文言】直其正也。【爾雅釋泉】濫泉正出。正出,直出也。 又平質也。【論語】就有道而正焉。【屈原離騷】指九天以爲正。【註】謂質正其是非也。 又以物爲憑曰正。【儀禮士昏禮】父戒女,必有正焉,若衣若筓。【註】有正者,以託戒使不忘。 又釐辨也。【論語】必也正名乎。 又四月亦曰正月。【詩小雅】正月繁霜。【箋】夏之四月,建巳之月。【疏】謂之正月者,以乾用事,正純陽之月。又【杜預左傳昭十七年註】謂建巳正陽之月也。正,音政。 又預期也。【孟子】必有事焉而勿正。【公羊傳僖二十六年】師不正反,戰不正勝。 又三正。【史記歷書】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,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