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【疏】故爲盛禮,以章明志識也。 又本志也。【左傳襄元年】謂之宋志。【註】言宋本志,在攻取彭城也。 又【左傳昭二十五年】以制六志。【註】爲禮,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。又記也。與誌同。或作識。【周禮春官】小史掌邦國之志。【前漢書】有十志。【師古曰】志,記也。積記其事也。【後漢劉駿傳】博見彊志。 又【集韻】昌志切。與幟通。旗也。【史記張丞相傳】沛公以周昌爲職志。 又箭鏃也。【爾雅釋器】金鏃翦羽謂之鍭,骨鏃不翦羽謂之志。【註】鏃,今之錍箭。志,今之骨骲。 又叶眞而切,音支。【楚辭九章】昔君與我成言兮,曰黃昏以爲期。羌中道而回畔兮,反旣有此他志。

悫 【卯集上】【心字部】 愨 【唐韻】苦角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克角切【正韻】乞約切,□音鷇。【說文】謹也。从心聲。【廣韻】善也,愿也,誠也。【荀子不苟篇】有愨士者。 又【諡法】行見中外曰愨。 又或作慤。【禮禮器】七介以相見也。不然則已慤。又【檀弓】孔子曰:殷已慤。【疏】質慤也。 又通作□。《檀弓》殷已慤。陸德明釋文:慤本又作□。 又叶枯沃切,音酷。【張衡東京賦】所貴惟賢,所寶惟穀。民去末而反本,咸懷忠而抱愨。 【集韻】又作□。大抵愨慤慤殻或省或通,□存可也。考證:〔又通作殻。【周禮秋官大司□註】愿殻愼也。亦作慤。〕 謹按周禮註慤不作殻,惟檀弓釋文慤字有作殻者。謹將通作殻之殻改□。周禮以下十五字改檀弓殷已慤。陸德明釋文慤本又作□。〔【張衡東京賦】民去末而反本,感懷忠而抱愨。〕 謹照原文感懷改咸懷。

復 【寅集下】【彳字部】 復 〔古文〕□□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房六切,音伏。【說文】往來也。【廣韻】返也。【書舜典】如五器卒乃復。【傳】復,還也。【詩小雅】言歸思復。 又【韻會】答也。【書說命】說復于王。 又【韻會】白也。【禮曲禮】願有復也。 又【韻會】反命也。【周禮天官】諸臣之復。【註】復,報也,反也。【疏】謂羣臣受王命,使臣行之訖,反報於王也。 又招魂曰復。【禮檀弓】復盡愛之道也。【註】復謂招魂,庶幾其精氣之反。 又興復。【諸葛亮出師表】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 又姓。【正字通】元有復見心。 又州名。【隋書地理志】後周置復州,大業初改曰沔州。 又復陶,官名。【左傳襄三十年】使爲君復陶。【註】復陶,衣服之官也。 又衣名。【左傳昭十二年】王皮冠秦復陶。【註】秦所遺羽衣也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方六切,音福。【集韻】重也。【正韻】反覆也。【易復卦】反復其道。【詩小雅】顧我復我。【註】謂迴轉反復之也。 又【正韻】復,除也。【前漢高帝紀】七大夫以下,皆復其身及戸勿事。【註】復其身,及一戸之內,皆不徭役也。 又與複通。【史記秦始皇紀】爲復道,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。【前漢高帝紀】上從復道上,望見諸將往往耦語。【註】上下有道,故謂之復。 又與覆通。【詩大雅】陶復陶穴。【音義】復,累土於地上。【說文】作覆。 又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浮富切,浮去聲。【集韻】又也。【增韻】再也。【詩大雅大明序】文王有明德,故天復命武王也。 又叶房月切,音伐。【韓愈招揚之罘詩】禮稱獨學陋,易貴不遠復。作詩招之罘,日夕抱饑渴。渴,巨列切。又□□□。

忔 【卯集上】【心字部】 忔 【廣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□許訖切,音迄。【博雅】喜也。【史記周本紀】棄爲兒時,忔如巨人之志。 又【集韻】魚乙切,音仡。心不欲也。【史記倉公傳】數忔食飮。

态 【卯集上】【心字部】 態 【唐韻】【集韻】【韻會】□他代切,音貸。【說文】意也。从心从能。【徐鍇曰】心能其事,然後有態度也。或从人作。 又【集韻】乃代切,音耐。義同。 又叶徒故切,音度。【司馬相如子虛賦】觀壯士之暴怒,與猛獸之恐懼。徼□受詘,殫覩衆物之變態。 又叶他計切,音替。【戰國策】科條旣備,民多僞態。【楚辭九章】懲於羹者而吹□兮,何不變此志也。欲釋階而登天兮。猶有曩之態也。 又叶他禮切,音體。【司馬相如封禪書】白質黑章,其義可喜。旼旼穆穆,君子之態。 又叶土宜切,音梯。【屈原離騷】忳鬰悒余侘傺兮,吾獨窮困乎此時也。寧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爲此態也。

廱 【寅集下】【广字部】 廱 【廣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□於容切,音雝。【爾雅釋訓】廱廱,和也。 又辟廱,學名。【說文】天子饗飮辟廱。【廣韻】辟廱,天子敎宮。【詩大雅】於樂辟廱。【傳】水旋丘如璧,曰辟廱。【白虎通】辟廱,四面如璧,水雝之,在南方七里之內,立明堂於中。月令論曰:取其宗廟之淸,則曰淸廟。取其正室之貌,則曰太廟。取其堂,則曰明堂。取其四門之學,則曰太學。取其水周圓璧,則曰辟廱。【三輔黃圖】璧廱如璧之圓,廱之以水,象敎化流行也。 又【集韻】通作雝。【詩周頌】于彼西雝。 又通作雍。【前漢河閒獻王傳】對三雍宮。【註】應劭曰:辟雍,靈臺,明堂也。雍,和也。言天地君臣人民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