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注疏。其所附抄,亦玩读其所当读者,余止熟看参考。其程子《传》、古注疏与朱子《本义》训诂,指义同异,以玩索精熟为度。异者以异色笔批抹。每卦作一册。
  治《尚书》:抄法,先手抄全篇正文读之。别用纸抄正文一段。次低每段正文一字,抄所主蔡氏《传》。次低正文一字,节抄所兼用古注疏。次低正文二字,附节抄陆氏《音义》。次低正文二字,节抄朱子《语录》、《文集》之及此段者。次低正文三字,节抄金氏《表注》、董氏所纂诸儒之说,及诸说精确而有裨蔡氏《传》者。其正文分段,以蔡氏《传》为主。每段正文,既抄诸说,仍空余纸,使可续抄。其《书序》及朱子所辩,附抄每篇之末。其读《书》纲领及先儒诸图,抄于首卷。读法,其蔡氏《传》及所节古注疏,并依读《四书》例,尽填读经空眼簿如前法。其所附抄,亦玩读其所当读者,余止熟看参考。须令先读蔡氏《传》,毕;然后读古注疏。其古注疏与蔡氏《传》训诂,指义同异,以玩索精熟为度。异者以异色笔批抹。每篇作一册。
  治《诗》:抄法,先手抄《诗》全篇正文读之。别用纸抄《诗》正文一章,音义协音,并依朱子。次低正文一字,抄所主朱子《传》。次低正文一字,节抄所兼用古注疏。次低正文二字,附节抄陆氏《音义》。次低正文二字,节抄朱子《语录》、《文集》之及此章者。次低正文三字,节抄辅氏《童子问》,及鲁斋王氏《诗疑辩》,及诸说精确而有裨朱子《传》者。每段正文,既抄诸说,仍空余纸,使可续抄。其《诗小序》及朱子所辩,附抄每篇之末。其读《诗》纲领及先儒诸图,抄于首卷。读法,其朱子《传》及所节古注疏,并依读《四书》例,尽填读经空眼薄如前法。其所附抄,亦玩读其所当读者,余止熟看参考。须令先读朱子《传》,毕;然后读古注疏。其古注疏及朱子《传》训诂,指义同异,以玩索精熟为度。异者以异色笔批抹。每篇作一册。
  治《礼记》:抄法,先手抄每篇正文读之。别用纸抄正文一段。次低正文一字,节抄所用古注。次低正文一字,节抄疏。次低正文一字,附节抄陆氏《音义》。次低正文一宇,节抄朱子《仪礼经传通解》之相关者。次节抄朱子《语录》、《文集》之及此段者。次低正文二字,节抄黄氏《日抄》、陈氏栎《详解》、卫氏《集解》精确而有裨正经古注疏者。其正文分段,以古注为主。每段正文,既抄诸说,仍空余纸,使可续抄。盖治礼必先读《仪礼》经。其读《礼记》纲领及先儒诸图及杨氏《仪礼图》,抄于首卷。读法,其所节古注并疏,依读《四书》例,尽填读经空眼薄如前法。其所附抄,亦玩读其所当读者,余止熟看参考。其古注疏之所以合于经与否,以玩索精熟为度。其未合者,以异色笔批抹。每篇作一册或二三册。
  治《春秋》:抄法,先手抄正经,每一年作一段读之。读全经毕,别用纸抄当年经文一段。次低经文一字,节抄所节用《三传》、胡氏《传》诸说之合于经之本义者。次低经文一字,节抄《三传》、胡氏《传》诸说之未合者。次低经文二字,附节抄陆氏《音义》。次低经文二字,抄程端学所著《辩疑》、《或问》。凡诸说之有裨正经、《三传》、胡氏《传》者,已详见成书。每段正文,既抄诸说,仍空余纸,使可续抄。其读《春秋》纲领及先儒诸图,抄于首卷。读法,凡所节《三传》、胡氏《传》,并依读《四书》例,尽填读经空眼薄如前法。其所附抄,亦玩读其所当读者,余止熟看参考。其《三传》、胡氏之所以合于经与否,以玩索精熟为度。其未合者,以异色笔批抹。每年作一卷,每公作一册或二三册。
  前自十五岁,读《四书》、经注、《或问》、本经传注、性理诸书。确守读书法六条约用三四年之功,昼夜专治,无非为己之实学,而不以一毫计功谋利之心乱之,则敬义立,而存养省察之功密,学者终身之大本植矣。
  《四书》、本经既明之后,自此日看史,仍五日内专分二日倍温玩索《四书》、经、注、《或问》。本经传注,倍温诸经正文,夜间读看玩索温看性理书,并如前法。为学之法,自合接续明经。今以其学文不可过迟,遂次读史,次读韩文,次读《离骚》,次学作文,然后以序明诸经,览音详焉。
  看《通鉴》:
  看《通鉴》及参《纲目》。两汉以上,参看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唐参《唐书》、范氏《唐鉴》。看取一卷或半卷,随宜增减。《四书》既明,胸中已有权度,自此何书不可看?虽不必如读经之遍数,亦虚心反复熟看。至于一事之始末,一人之姓名、爵里、谥号、世系,皆当于细考求强记。又须分项详看。如当时君臣心德之明暗,治道之得失,纪纲之修废,制度之因革,国本之虚实,天命人心之离合,君子小人之进退,刑赏之当滥,国用之奢俭,税敛之轻重,兵力之强弱,外戚宦官之崇抑,民生之休或,风俗之厚薄,外夷之叛服,如此等类,以项目写贴眼前,以备逐项思玩当时之得失。如当日所读项目无者,亦须通照前后思之,如我亲立其朝,身任其事,每事以我得于《四书》者照之,思其得失,合如何论断,合如何区处。有所得与合记者,用册随抄。然后参诸儒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