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>
  《地理志》:齐郡临淄县,师尚父所封。臣瓒曰:临淄,即营丘也。今齐之城中有丘,即营丘。  《郡县志》:营丘在青州临淄县北百步外城中。《尔雅》曰:水出其前,经其左,曰营丘。今临淄城中有丘,淄水出其前,经其左,故曰营丘。

  九畿

  《大司马》:九畿,方千里曰国畿,其外侯、甸、男、采、卫、蛮、夷、镇、藩。畿,言其有界画。

  东至于海

  吴公子札曰:表东海者,其太公乎?  《地理志》: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,通鱼盐之利  《汉》:田肯曰:齐东有琅琊、即墨之饶。  琅琊,密州,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。即墨县属莱州,海在县东四十三里,又在县南百里,即墨故城在胶水县东南六十里。  《齐语》:通鱼盐于东莱。  《尔雅》:十薮,齐有海隅。  《齐世家》:自泰山属之琅邪,北被于海。

  西至于河

  《春秋正义》:九河故道,河间成平以南,平原鬲县以北,徒骇最西,以次而东。齐之西竟,当在九河之最西。徒骇,齐之西界。《寰宇记》:在沧州清池。

  南至于穆陵

  《郡县志》:穆陵山,在沂州沂水县一百九十里。

  北至于无棣

  《郡县志》:沧州盐山县,本齐无棣邑。汉置高城县,属渤海郡。隋改盐山。无棣河在饶安县南二十里。无棣县,隋置,以南临无棣沟,因以为名。

  岱山之阴潍淄之野 纪侯

  《史记》:泰山之阳则鲁,其阴则齐。齐带山海,膏壤千里。  《禹贡》:海岱惟青州。东北据海,西南据岱,岱即泰山也。在兖州。  《左传》:晋伐齐,东侵及潍。  《禹贡》:青州潍淄其道。潍水出密州莒县潍山北,东至青州博兴县本博昌。入海。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,东至青州寿光县博昌故城。入济。  纪侯。见前。《齐语》:桓公正封疆,东至于纪酅。

  魏

  虞舜夏禹所都之地

  舜都蒲坂,河中府河东县。禹都平阳、晋州临汾县。安邑。陕州夏县。孔氏曰:魏皆近之。

  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

  《郡县志》:雷首山,一名中条山,在河中府河东县南十五里,陕州今属解州。安邑县南二十里。析城山,在河南府王屋县今属孟州。西北六十里,峰四面,其形如城,有南门焉,故曰析城,在泽州阳城县西南七十五里。

  南枕河曲北涉汾水

  《地理志》:魏国在晋之南河曲,故《诗》曰“彼汾一曲,置诸河之侧”。  《左传》:秦伯师于河西,魏人在东。今河北县,于秦为在河之东。  《水经》:河水又东,永乐涧水注之。《注》:水北出于薄山,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。故魏国,今河中府永乐县。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,今宪州静乐县。西过皮氏县南,河中府龙门县。又西至汾阴县北,西注于河。河中府荥河县。

 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

  《郡国志》:河东蒲坂有雷首山。注:县南二十里有历山,舜所耕处。  《括地志》:蒲州河东县雷首山,亦名历山,南有舜井。  《郡县志》:妫汭水,源出河东县南雷首山,州城即蒲坂城也。城中有舜庙,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。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。  《尚书大传》曰:舜陶于河滨。  《括地志》:陶城在县北三十里。

  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

  孔氏曰:西接于秦,北邻于晋。  《左传》:桓三年,芮伯万出居于魏。四年,王师、秦师围魏,执芮伯以归。闵元年,晋侯灭魏。

  唐

  帝尧旧都 太原晋阳是尧始都此后乃迁河东

  平阳,《地理志》:太原晋阳县,故诗唐国。河东平阳县,尧都也,在平河之阳。  《帝王世纪》:帝尧始封于唐,今中山唐县是也。尧山在焉,唐水在西北,入唐河。后又徙晋阳。及为天子,都平阳,于诗风为唐国。  晋阳,汉太原郡所治,龙山在西北,晋水所出。北齐分晋阳,置龙山县。隋开皇十年,改龙山曰晋阳,而以古晋阳为太原县。自北汉刘氏以前,郡治太原、晋阳二县。太平兴国四年,王师下北汉,徙州治阳曲县,本汉狼孟县地。而空其故城。《通志》: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,是其地。  平阳,隋改平河县,属晋州,又改临汾。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。

  成王封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

  《郡县志》:太原府,本高辛氏之子实沈,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。又为唐国,帝尧为唐侯所封。又为夏禹所都。《帝王世纪》:禹自安邑都晋阳。周成王以封弟叔虞。  晋水,源出晋阳县西南悬瓮山,东入汾。《水经注》曰:出悬瓮山东,过其县南。智伯遏晋水,灌晋阳城。  故唐城在晋阳县北二里,尧所筑,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。晋祠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