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晋所灭。

  崧高

  毛氏曰:山大而高曰崧岳,山之尊者,东岱、南衡、西华、北恒。尧时姜氏为四伯,掌四岳之祀。  郭璞注《尔雅》曰:今中岳。崧,高山,盖依此名。  李氏曰:申甫,四岳之后,安得专指为中岳。凡大而高者,皆可名之曰崧。  《孔子间居》:嵩高惟岳云云,此文武之德也。  魏氏曰:人之此心,与天地山川相为流通,固也。而人物之生,又系乎时数清明之感,山川英灵之会,祖宗德泽之积。孔氏曰:《郑语》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,是掌礼之官,故掌四岳之祀。 《外传》:《史记》特称伯夷为四岳,由主岳祀故也。《齐世家》:四岳佐禹有功,虞夏之际封于吕,或封于申,是历虞夏商而世有国土。

  甫申见前 申伯

  李氏曰:崧高之山,在穆王时则生甫侯,《诗》、《礼记》作“甫”,《书》与《外传》作“吕”。在宣王时则生申伯。  朱氏曰:甫是宣王时人,作《吕刑》者之子孙。吕氏曰:郑氏远取“训夏赎刑”之甫侯,非也。  曹氏曰:封于申,而职为侯伯,犹召伯也。  《礼记注》:周道将兴,五岳为之生贤佐仲山甫及申伯。孔氏曰:按《郑志》注《礼》在先,未得《毛诗传》。《外传》称樊仲山甫,则是樊国之君,必不得与申伯同为岳神所生。

  谢见前 南国

  “南国是式”,郑氏曰:改大其邑,使为侯伯,南方之国皆统理。陈氏曰:命为州牧也。  毛氏曰:谢,周之南国。  林氏曰:宣王之世,申伯以王舅大臣为南国屏翰,盖前此申在王畿之内,而宣王始分封之,以捍卫王室。楚经营北方,大抵用申息之师,其君多居于申,合诸侯亦在焉。秦、汉之际,南阳为要地,高祖逾宛攻武关,张子房曰:“强秦在前,强宛在后,此危道也。”汉与楚相持,常出武关,收兵宛、叶间。光武起南阳,以宛首事,申即宛也。  孔氏曰:申伯先受封于申国,本近谢,今命为州牧,故邑于谢。严氏曰:申国在宛,谢城在棘阳,申、谢其地相近。孔氏曰:申国在南阳宛县,是在洛邑之南。申伯旧是伯爵,今改封之后,或进爵为侯。《周本纪》云申侯是申伯子与孙。

  郿

  孔氏曰:郿于汉属右扶风,在镐京之西,岐周之东。申在镐京之东南,自镐京适申,涂不经郿。时宣王盖省视岐周,故饯之于郿。  朱氏曰:郿在今凤翔府郿县。《郡县志》:本秦县,今县东二十五里有故城。今县,周天和元年筑县,在渭水南一里,县治城南,当斜谷。  曹氏曰:郿近岐周,先王之庙在岐,申伯受封,则册命于先王之庙,故王在岐而饮饯于郿。《江汉》言“召虎之封”,亦曰“于周受命”。

  仲山甫

  毛氏曰:樊侯也。  孔氏曰:《周语》樊仲山父谏宣王,是为樊国之君也。韦昭云食采于樊,《左传》王赐晋文公樊邑,则樊在东都畿内。《周语》:樊穆仲。  《左传注》:樊一名阳樊,野王县西南有阳城。怀州河内县,本野王。  《晋语》:王赐公南阳阳樊之田,阳人不服,仓葛曰:阳有夏、商之嗣典,有周室之师旅,樊仲之官守。怀州修武县有南阳城,《晋语》南阳即此。

  城东方

  朱氏曰:仲山甫奉使筑成于齐。孔氏曰:下言徂齐,东方齐也。  毛氏曰:古者诸侯之居逼隘,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,盖去薄姑而迁于临淄也。《地理志》:琅琊姑幕县,或曰薄姑。《后汉注》:姑幕故城在今密州莒县东北,古薄姑氏之国。《括地志》: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,今博兴县。《左传注》:博昌县北有蒲姑城。孔氏曰:齐于成王之世,乃得薄姑之地。《舆地记》:青州千乘县有薄姑城。  孔氏曰:《史记·齐世家》献公元年徙薄姑,治临淄,当夷王之时,与此《传》不合。毛氏在马迁之前,其言当有据。 朱氏曰:岂徙于夷王之时,至是始备城郭之守欤。 临淄,今青州临淄县。 林氏曰:宣王时,北有玁狁,南有荆楚,东有徐夷,故式是南邦以申伯,城彼东方以仲山甫,奄受北国以韩侯,其为谋甚悉,而犬戎自西作焉。夫四隅而防其三,有变出于不备之方。 《汉》杜钦曰:仲山父异姓之臣,就封于齐。邓展注《韩诗》,以为封于齐,此误耳。

  韩侯 韩城

  《左传》:韩,武之穆也。郑氏曰:姬姓国,后为晋所灭。 史伯曰:武王之子,应韩不在。  《通典》:同州韩城县,古韩国。有韩原。  《水经注》:王肃曰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。《后魏志》:范阳郡方城县有韩侯城。 李氏曰:“溥彼韩城,燕师所完”,涿郡乃燕地也。又有“奄受北国”之言。《水经注》:圣水迳方城县故城北,又东南迳韩城东。引韩奕之言为证,梁山恐是方城县相近梁门界上之山,此亦一说,存之以备参考。 《括地志》: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县南十里。

  梁山

  《地理志》:左冯翊夏阳县,故少梁,梁山在西北。  《括地志》:在同州韩城县东南一十九里。《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