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禹贡》:导淮自桐柏,东会于泗、沂,东入于海。  朱氏曰:淮水出信阳军桐柏山,至楚州涟水军入海。  《地理志》:南阳郡平氏县今唐州桐柏县。桐柏大复山在东南,《水经》:胎簪山。淮水所出,东南至淮陵今招信县。入海。  孔氏曰:郑于《中候·握河纪》注云:昭王之时,《鼓钟》之诗所为作者,依三家为说也。  水中可居曰洲。朱氏曰:三洲,淮上也。苏氏曰:始言汤汤,水盛也;中言湝湝,水流也;终言三洲,水落而洲见也。言幽王之久于淮上也。  吕氏曰:《三洲》,作诗者赋其所见也。

  信南山

  董氏曰:南山,终南山也。雍州之山,终南则禹固治之矣。《括地志》:终南山,一名南山。刘氏曰:终南在镐京之南。

  瞻彼洛矣

  毛氏曰:洛,宗周浸溉水也。  《职方氏》:雍州,其浸渭洛。易氏曰:按《汉志》,左冯翊怀德县,即强梁原之洛水。《说文》: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中,东南入渭。怀德即京兆之富平县,今属耀州,即冯翊之地。北条荆山在县西,正洛水之源也。孔安国注:《禹贡》漆沮亦曰洛水,出冯翊北。又一洛水出庆州洛源县,有白于山在县北三十里,洛水所出,因以名县。东流至鄜州洛交县,又东南流至京兆府云阳东,又经同州澄城西北,去富平之怀德亦近。非《禹贡》“导洛自熊耳”之洛。《淮南·坠形训》:洛出猎山,在北地西北夷中。洛东南流入渭,诗云“瞻彼洛矣”是也。 《括地志》:洛水,一名漆沮,水源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东,南流鄜、丹、同三州,至华阴北,南流入渭。  王氏曰:洛,东都之所在也。吕氏曰:《毛传》以洛为宗周之浸水。洛水虽出于京兆上洛西山,然其流尚微。此诗所谓洛,盖指东都也。  朱氏曰:洛水在东都,会诸侯之处。言天子至洛水之上,御戎服而起六师。  蔡氏曰:洛水,《地志》云出弘农郡上洛县冢领山,《水经》谓之欢举山,今商州洛南县。至巩县入河。今河南巩县。 《左传》:雒汭在巩县南。 《水经注》:《山海经》洛水成皋西入河,谓之洛汭。 张仪曰:什谷之口。《史记音义》:巩县有鄩谷水。

  镐京

  今京兆长安县昆明池北镐陂。  《郡县志》:周武王宫,即镐京也,在京兆府长安县西北十八里。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此,镐京遗趾沦陷焉。  《括地志》:滈水源出长安县西北滈池。《水经注》云滈水承滈池,北流入渭。孟康曰:长安西南有镐池。 《古史考》:武王迁镐,长安丰亭镐池也。 《荀子》:武王以鄗,与镐同。 《秦纪》:镐池君。  《水经》:渭水东北与鄗水合。《注》:水上承镐池于昆明池北,武王所都。汉穿昆明池于是地,今无可究。 “赫赫宗周”,毛氏曰:镐京也。 “周宗既灭”,郑氏曰:周宗,镐京也。

  槛泉

  《尔雅》:槛泉正出。涌出也。  《说文》作“滥”。

  蛮髦

  毛氏曰:蛮,南蛮也;髦,夷髦也。  郑氏曰:髦,西夷别名。武王伐纣,其等有八国从焉。  《牧誓》:及庸、蜀、羌、茅、微、卢、彭、濮人。茅、髦,音义同。孔氏曰:茅在巴蜀。  《括地志》:姚府以南,古茅国之地,有茅州。《唐·地理志》:诸蛮州有茅州。

  谢 召伯

  《郡国志》:南阳郡宛县,本申伯国。棘阳县东北百里有谢城。朱氏曰:谢,邑名,申伯所封国也,今在邓州信阳军。  《郑语》:桓公曰:谢西之九州何如?史伯曰:惟谢、郏之间,是易取也。注:谢,申伯之国,今在南阳。谢西有九州,一千五百家曰州。郏南谢北,虢、郐在焉。  《舆地广记》:棘阳,故谢国,汉为棘阳县,属南阳,其后省,故城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。  《水经注》:泚水又西南流,谢水注之,水出谢城北。建武十三年,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,即其国也。  《崧高》:于邑于谢,南国是式。毛氏曰:谢,周之南国也。召伯,《周语》注:召公,召康公之后,穆公虎也。

  滮池 北流

  郑氏曰:丰镐之间水北流。毛氏曰:滮,流貌。  《水经注》:鄗水又北流,西北注,与滮池合,水出鄗池西,而北流入于鄗,世传以为水名。  《寰宇记》:渭水西自京兆鄠县流入长安,汉建元三年造便桥跨渭,斯滮池之别名。西北合渭水。  《说文》作“淲沱”。《九域志》:京兆府冰池。按《十道志》名彪池,亦名圣女泉。

  荆舒

  郑氏曰:荆,谓楚也;舒,舒鸠、舒鄝、舒庸之属。  《春秋》:庄十年书荆,僖元年始书楚。孔氏曰:殷武荆楚并言之,楚之称荆久矣。 《公羊传》:荆者,州名也。 《谷梁传》谓之荆狄之也,圣人立,必后至,天子弱,必先叛,故曰“荆狄”之也。 《地理志》:成王封熊绎于荆蛮,为楚子,居丹阳。 《左传》:熊绎辟在荆山。 《括地志》: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,熊绎之始国也。 《舆地志》:秭归县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