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二年,收河南地,置朔方、五原郡,使苏建筑朔方。什贲之号,盖蕃语也。  程氏曰:城朔方而玁狁之难除,御戎狄之道,守备为本,不以攻战为先也。  《史记·匈奴传》:戎、狄逐周襄王,暴虐中国,故诗人歌之曰:“出舆彭彭,城彼朔方。”  《汉书》:宣王兴师征伐,诗人美大其功曰:“出车彭彭,城彼朔方。”

  西戎

  朱氏曰:昆夷也。  《后汉·西羌传》:武乙暴虐,犬戎寇边,周古公逾梁山而避于岐下。及子季历,遂伐西落鬼戎。太丁之时,季历复伐燕京之戎,戎人大败周师。后二年,周人克余无之戎,于是太丁命季历为牧师。自是之后,更伐始呼、翳徒之戎,皆克之。《竹书纪年》。及文王为西伯,西有昆夷之患,北有猃狁之难,遂攘戎、狄而戍之,莫不宾服。乃率西戎,征殷之叛国以事纣。

  南有嘉鱼

  毛氏曰:江、汉之间,鱼所产也。  左太冲《蜀都赋》:嘉鱼出于丙穴。陆氏曰:丙穴,在汉中沔阳县北,穴口向丙,故曰丙。 《类要》:丙水出丙穴,在兴州顺政县,今沔州。 《文选注》:丙,地名,有鱼穴二所,常以三月取之。 丙者,向阳穴也。  《舆地记》:穴口广五六尺,泉源垂注。有嘉鱼,常以三月自穴下透入水。 大景山在兴州南七十里,与小景山相连,本作丙,以避讳改。相传北有丙穴,产嘉鱼。

  四海

  《尔雅》: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蛮,谓之四海。《疏》曰:夷类有九:畎夷、千夷、方夷、黄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又玄菟、乐浪、高骊、满饰、凫更、索家、东屠、倭人、天鄙。蛮类有八:天竺、咳首、僬侥、跂踵、穿胸、儋耳、狗轵、旁脊。戎类有六:侥夷、戎夫、老白、耆羌、鼻息、天刚。狄类有五:月支、秽貃、匈奴、单于、白屋。

  焦获

  毛氏曰:周地接于玁狁者。  《尔雅·十薮》:周有焦护。孙炎云:周,岐周也。郭璞注: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。《寰宇记》:焦获薮在京兆府泾阳县北外十数里,亦名瓠口。 《沟洫志》:韩水工郑国说秦,令凿泾水,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。 班彪《北征赋》:夕宿瓠口之玄宫。注以为焦获。  朱氏曰:焦,未详所在。获,郭璞以为瓠中,今在耀州三原县。孔氏曰:泽薮在瓠中,而薮外接于玁狁。

  镐方

  郑氏曰:镐也、方也,皆北方地名。  孔氏曰:汉刘向《疏》云吉甫之归,周厚赐之,其诗曰“来归自镐”,千里之镐,犹以为远。镐去京师千里。颜师古注:镐,非丰镐之镐。王肃以为镐京,王基驳之。  朱氏曰:刘向以为千里之镐,则非镐京之镐矣。未详所在。方,疑即朔方也。

  泾阳

  郑氏曰:泾水之北。孔氏曰:水北曰阳。  《通典》:今泾原州地,并泾水之阳。  《郡县志》:原州平凉县,本汉泾阳县地,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。泾水源出百泉县西南泾谷。《地理志》:笄头山。《淮南》:一名薄落山,故泾水亦曰薄落水。 平凉县今属渭州。  孔氏曰:泾去京师为近。

  大原

  《禹贡》:既修大原。颜师古曰:即今晋阳。  黄氏曰:晋大原、大卤、大夏、夏虚、晋阳,凡六名。  朱氏曰:大原亦曰大卤,今在太原府。《谷梁传》:中国曰大原,夷狄曰大卤。  《左传》注:大卤,大原晋阳县。汉太原郡治晋阳。  《后汉·西羌传》:穆王迁戎于大原。夷王命虢公率六师伐大原之戎,至于俞泉。宣王遣兵伐大原戎,不克。  《周语》:宣王料民于大原。  孔氏曰:杜预云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千亩,则王师与姜戎在晋地而战也。  毛氏曰:至于大原,言逐出之而已。  《史记》:戎狄逐周襄王,暴虐中国,故诗人歌之曰“薄伐猃狁,至于大原”。  《九域志》:古京陵在汾州,周宣王北伐猃狁时立。  《郡县志》:在平遥县东七里,汉京陵县,又曰大原,台骀之所居。  《帝王世纪》:帝尧徙晋阳,即今大原也。  《地理志》:赵西有大原,秦庄襄四年初置太原郡。汉二十一县。唐开元十一年改并州为大原府。高齐移晋阳县于汾水东。隋开皇十年于州城中古晋阳置太原县,在州东二里百六十步。太平兴国四年省,入榆次。  薛氏《禹贡解》曰:太原在榆次县。  《左传》:晋居深山,戎狄之与邻,而远于王室,王灵不及,拜戎不暇。《中行》:穆子败狄于太原。注:晋阳县。

  中乡

  郑氏曰:美地名。

  蛮荆

  毛氏曰:荆州之蛮也。  《郑语》史伯曰:当成周者,南有荆蛮。注:芈姓之蛮,鬻熊之后也。叔熊逃难于濮而蛮。濮,蛮邑。蛮芈,蛮矣。谓叔熊。  《晋语》叔向曰: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,楚为荆蛮,注:荆州之蛮。置茅蕝,设望表,与鲜牟东夷国守燎,故不与盟。  《吴语》:有蛮荆之虞。  《后汉·南蛮传》:槃瓠后滋蔓,今长沙武陵蛮是也。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