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泉》作于齐桓之后。 李氏曰:周京者,周室所居之京师也;京周者,京师所治之周室也。

  郇伯

  《左传》:郇,文之昭也。  毛氏曰:郇伯,郇侯。  郑氏曰:文王之子为州伯。  《春秋·释地》曰:解县西北有郇城。《左传》:盟于郇。《说文》:圃在晋地。  服虔曰:郇国,在解县东郇瑕氏之墟也。  《水经注》:涑水西迳郇城,郇伯故国也。今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有故城,在猗氏故城西北,俗名为郇城。  《舆地广记》:河中府猗氏县有郇城,文王子所封。《诗》“郇伯”。  《括地志》:城在县西南四里。《郡县志》:故郇邑。

  豳

  《郑氏谱》曰:豳者,后稷之曾孙曰公刘者,自邰而出,所徙戎狄之地名,今属右扶风栒邑。公刘以夏后大康时失其官守,窜于此地,犹修后稷之业,勤恤爱民,民咸归之,而国成焉。其封域在《禹贡》雍州岐山之北,原隰之野。至商之末世,大王又避戎狄之难,而入处于岐阳,民又归之。公刘之出,大王之入,虽有其异,由有事难之故,皆能守后稷之教,不失其德。成王之时,周公避流言之难,出居东都二年。思公刘、大王居豳之职,忧念民事至苦之功,以比序己志。后成王迎而反之,摄政,致太平。其出入也,一德不回,纯似于公刘、大王之所为。大师大述其志,主意于豳公之事,故别其诗以为豳国变风焉。  朱氏曰:虞夏之际,弃为后稷而封于邰。及夏之衰,弃稷不务。弃子不窋失其官守而自窜于戎狄之间。不窋生鞠陶,鞠陶生公刘,能复修后稷之业,民以富实,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。十世而太王徙居岐山之阳,十二世而文王始受天命,十三世而武王遂为天子。武王崩,成王立,年幼不能莅阼,周公旦以冢宰摄政。乃述后稷、公刘之化,作诗一篇以戒成王,谓之《豳风》。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以附焉。豳,在今邠州三水县;邰,在今京兆府武功县。《郡县志》:宁州城即公刘邑地,后魏为邠州,改为豳,后改为宁州。  《周语》:夏之衰,不窋窜戎狄之间。韦昭云:豳,西近戎,北近狄。 孔氏曰:不窋己窜豳地。定国于豳,自公刘始也。 《郡县志》:庆州治东南三里,有不窋故城。  《地理志》:昔后稷封斄,公刘处豳,太王徙岐,文王作酆,武王治镐,其民有先王遗风,好稼穑,务本业,故《豳诗》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。右扶风栒邑县有豳乡,《诗》豳国,公刘所都。徐广曰:漆县东北有豳亭。  《通典》曰:邠州,古豳国。西魏置豳州,开元十三年改为邠。  《郡县志》:古豳城在豳州三水县西三十里,公刘始都之处。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。 《括地志》:县西十里有豳原,豳城在原上。 《史记正义》:武王登邠之阜,以望商邑,盖登此城。  孔氏曰:《郑谱》《王》在《豳》后。公刘为狄迫逐而徙居,《诗》“度其夕阳,豳居允荒”。 《本纪》:公刘在戎、狄间。杜预云:豳在新平漆县东北,邰始平武功县所治斄城,邰近而豳远。公刘初居豳,太王终去豳,俱是先公之俊。 《括地志》:邠州新平县,即汉漆县。《诗》“豳国”。  《郑志》:张逸问:《豳·七月》专咏周公之德,宜在《雅》,今在《风》何?答曰:以周公事专为一国,上冠先公之业,所以在《风》下,次于《雅》前。  曹氏曰:不窋之居于豳,未能国也。至其孙公刘,始立国焉。后稷开国在邰,豳虽非后稷之旧,而豳公所修者,实后稷之业,故并以后稷系之豳。其后自豳而岐、自岐而程、自程而丰、自丰而镐,积累增修,而后王业成焉。  吴氏曰:《风》有《周》、《召》、《王》、《豳》,地则皆周地,诗则皆周诗,如邶、鄘、卫之为三,魏、唐之为二,其诗所从得之地不同,其发于声者不一,故本其地而系之也。张氏曰:《黍离》,出于洛阳者也;《七月》,出于豳者也。  欧阳氏曰:《周南》、《召南》、《邶》、《鄘》、《卫》、《王》、《郑》、《齐》、《豳》、《秦》、《魏》、《唐》、《陈》、《郐》、《曹》,此孔子未删之前,周大师乐歌之次第也。季札观乐于鲁,次第如此。《周》、《召》、《邶》、《鄘》、《卫》、《桧》、《郑》、《齐》、《魏》、《唐》、《秦》、《陈》、《曹》、《豳》、《王》,此郑氏《诗谱》次第也。张氏曰:始于《二南》,终于《豳》,圣人所以为无穷也。

  东山

  程氏曰:东山,所征之地。  李氏曰:周在丰、镐,三监叛,其地在王室之东,周公自周征之,是自西而东,故谓东征。今按商故都在河北。唐杜牧以河北为山东。秦、汉谓山东、山西者,皆指太行山。东山,即商地。 孔氏曰:《金縢》云周公居东二年。周公在东,实出入三年。

  四国

  毛氏曰:四国,管、蔡、商、奄也。  《书序》:三监及淮夷叛。三监,管叔、蔡叔、霍叔也,以其监殷,故谓之三监。 成王东伐淮夷,遂践奄。《说文》:奄国在鲁。 《括地志》:兖州曲阜县奄至乡,奄国之地。 《左传》“周有徐奄”注:二国嬴姓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