烂熟,而晋人实无此烂熟。孙虔礼一生妙在疏旷,而晋人实无此疏旷。

  ○疏密参结构

  姜白石曰:疏欲风神,密欲苍老。

  袁昂书评曰:蔡邕书骨气洞达,爽爽为神。

  东坡曰:永禅师书骨气深稳,体兼众妙,精能之至,反造疏淡。

  祝京兆曰:小字易得局促,须令字内间架明整开阔,写起一似大体段。

  董宗伯曰:劲利取势,虚和取韵,疏密相间,不用等匀。古人作字,似疏实密,如环无端。小字难于宽展而有馀,又以萧散古淡为贵,游刃有馀地。此作小楷秘诀,刻秦汉小印秘诀。自学柳诚悬,方悟用笔古淡处。

  赵凡夫曰:笔逾少,字逾难。

  ○迟速

  笔势论曰:缓笔定其形势,忙则失其规矩。

  欧阳率更曰:最不可忙,忙则失势;次不可缓,缓则骨痴。

  姜尧章曰:迟以取妍,速以取劲。专事迟则无神气,专事速则多失势。

  孙过庭曰:劲速者超逸之机,迟留者赏会之致。

  书诀曰: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,不当迟而迟谓之淹滞。狂驰则形势不全,淹滞则骨肉重慢。

  陆俨翁曰:下笔之始,须藏锋转腕,前缓后急。

  赵寒山曰:缓下笔不惟谬妄不侵,即败笔可补。

  ○纯熟

  谭景升曰:心不疑乎手,手不疑乎笔,然后知书之道。

  东坡先生曰:作字要手熟,则神气完实而有馀韵。

  陆俨山曰:张伯英临池学书,池水尽墨。锺元常入抱犊山十年,木石俱黑。王羲之五十二岁而书成。永禅师不下楼者四十馀年。要非一朝一夕之故也。

  董宗伯曰:砚成臼,墨成池,不是羲之即献之。此言书贵熟也。黄公望论画亦云:画得熟,自然笔法出现。

  ○气韵

  郭若虚曰:气韵本乎运心,神采生于用笔。

  姜尧章曰:作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。

  襟韵不高,记忆虽多,莫湔尘俗。若便风神萧散,下笔便当过人,淘洗俗姿,则妙处自见。

  董玄宰曰:晋人书取韵,唐人书取法,宋人书取意。或曰:意不胜法乎?不然。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,非能有古人之意也。

  晋书无门,唐书无态。学唐乃能入晋。

  赵凡夫曰:晋人法度,不露圭角,无处揣摹,直以韵胜。唐人法度,历历可数。

  不学唐字无法,不学晋字无韵。谓晋无法、唐无韵,不可也。晋法藏于韵,唐韵拘于法。薄唐趋晋,十九谬妄。晋人以无意得之,唐人以有意得之,宋、元诸人有意而时得时失。今之书家无意求,亦不知所得者何物。

  禁经曰:有功无性,神采不生。有性无功,神采不变。

  ○统论

  董玄宰曰:落笔便思破庸庸之习。

  下笔须沉着,虽一点一画之间,皆须三过其笔。

  画多则分仰覆以别其势,竖多则分向背以成其体。

  赵凡夫曰:点画不得着粗气,运转不得着俗气,挑不得有苦气,顾盼不得有稚气,引带不得有杂气。

  方圆肥瘦,我自能主,谓之骨。缓急从意,流转不穷,谓之脉。取法乎上,不蹈时俗,谓之格。情游物外,不囿法中,谓之调。

  右军书无一笔不到,而能处处流转;无一笔粗俗,而能字字用力,非时时着意在在忘形者不能。

  仿大字作小字,欲其纵也;仿小字作大字,欲其操也。更进于此曰:仿纵逸帖为修整书,仿修整帖为纵逸书。

  仿书胜临摹者,心目不敌也。先泛观后研察者,神貌不敌也。流览得其精神,摹勒得其形似。得神遗形者高,得形遗神者卑。形失易革,神失难知。

  后世以笔锋掩书,已自俗谬,至于近代又以墨汁掩书,尤可鄙矣。古人偶然落笔,浓淡失所,所谓不伤于书可尔,若借此遮丑,法果如是乎!

  有馀势则隽,有馀笔则清,有馀楮则宽,有馀意则远。

  画得出,竖得出,撇得,点得,辏得,便是书法。

  刚柔相济,权正相兼,平险相错,筋肉相着,古今相参,圆阙相让,纤涩相宣,理事相符,意兴相发,字法之能事毕矣。一于刚则不和,一于柔则不振,一于权则不典,一于正则不韵,一于平易则庸,一于险怪则丑,一于筋骨则疏,一于皮肉则俗,一于古则不妍,一于今则不雅,一于圆则描,一于阙则残,一于纤则弱,一于涩则枯,一于理则不通,一于事则不合,一于意则滞,一于兴则狂。理谓字义,事谓字体,意谓用笔结构,兴谓格调机势。

  孙过庭曰: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务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