涣可济矣。
  象曰。涣奔其机、得愿也。
  济涣之愿可成。
  六三。涣其躬。无悔。
  此后四爻皆以涣为吉、盖因涣以济涣也。阴柔而不中正、有私于己之象。然居阳位以应乎上、志在散其私以济时、人臣之致身事主者也。无可悔矣、悔亡者、有悔而亡。无悔者、无可致悔也。
  象曰。涣其躬、志在外也。
  外与上应、志在天下而不为私。
  六四。涣其羣。元吉。涣有丘。匪夷所思。
  居阴得正、上承九五、当济涣之任者。下无应与、有能散其朋党之象。
  高则为丘、平等为夷。互艮为山丘。小羣既散、大羣自合。众正盈朝若丘山。然初三二阴皆与四等夷者、思虑不能及此。故有涣有丘匪夷所思之象。
  六爻唯此最善而吉。盖初二三上皆不得正。唯九五以刚阳得正、为济涣之主。四则以阴柔得正、为辅君以济涣之臣也。
  象曰。涣其羣元吉、光大也。
  去朋党以事君、光明正大。
  九五。涣汗其大号。涣王居。无咎。
  坎水、涣象。巽风、号令之象。令出必行、如汗之出而不反居畜积也。
  涣王居、犹散小储以成大储也。九五阳刚中正、以居尊位。能散号令、由中及外。如汗之浃于四体。又能散其居积、以聚天下之人心。此济涣之主也、可以无咎矣。
  象曰。王居无咎、正位也。
  旧说以有德居尊位、故能涣也。又按、来注以王居为帝都。五变为坤、有国都之象。谓当涣散之时、迁都正位。如光武之都洛阳、宋高宗之即位、应天以聚人心之涣也。今观象传王居无咎上去涣字、释之曰正位、意甚合。
  姑存之。
  上九。涣其血去逖出。无咎。
  下卦坎为血为加忧。上与三应。有伤害畏惧之象。上九以阳居涣之极、能出乎涣者。有涣之使血去逖出之象。如是则无咎矣。然三以应上为美、上不以应三为美、何也。盖易爻大都以阴应阳者、为柔得刚之援。以阳应阴者、为刚受柔之累。又三在险中、则欲得上援以出险。上在险外、则必欲离下以远害也。
  象曰。涣其血、远害也。
  血去则惕亦出、皆所以远害也。全彖兼聚涣济涣二义、而皆要之于正。
  初与二皆欲聚涣者也。然人心国势不可涣、而私意朋党不可不涣。号令居积不可不涣、患害尤所当急涣者也。故三四五上四爻、皆因涣以济涣者也。
  五为济涣之君、四为辅君济涣之臣。六爻独四五得正故也。亦即利贞之义乎。
  节下兌上坎。泽中有水、所受有限、为节之象。节卦次涣。按、序卦、涣者、离也。物不可以终离、故受之以节。物既离散、必须节止、节所以次涣也。全彖以二五得中、刚柔各半。有亨通之道、但不可过中而至于苦。
  彖传又推而极言之。六爻大抵当位者吉、不当者凶。初四五当位而吉者也。
  二三不当位而凶者也。上虽当位而亦凶、则以处于穷极故也。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。
  节。亨。苦节。不可贞。
  节、有限而止也。凡事有节、自有亨道。然至于太甚则苦、不可守以为贞也。卦中阴阳各半而二五皆阳、节贵于得中也。
  彖曰。节亨、刚柔分而刚得中。
  刚柔适均而刚得中。节所以亨、以能得中故也。以卦体释节之亨也。
  苦节不可贞、其道穷也。
  甘节为吉、苦则穷矣。
  说以行险、当位以节、中正以通。
  以卦德言之。内说欲进者矣。说则易流而行于坎险、则止说而不流、乃为有节。以卦体言之。九五当位、有能节之势。居中得正、又坎为通。
  盖节而中正、则可以通行、所以亨而不至于苦也。
  天地节而四时成。节以制度、不伤财、不害民。
  极言节道。天地四时、自然之节。圣人则因其自然者、立制度以节之。
  如九赋九式之类。财不至于匮乏、民不苦于诛求。
  象曰。泽上有水。节。君子以制数度、议德行。
  数度、所以为节。议德行、商度以求其中节也。制数度、节民于中。
  议德行、节身于中也。
  初九。不出户庭。无咎。
  户庭、户外之庭也。初前九二。九阳奇、有户象。初四有应、宜出者也。然九二以阳爻蔽于前。又四为坎体、出则入于坎窞。又以刚在下而无位。皆不可出。初九阳刚得正、当节之初。宜止而止、故有不出户庭无咎之象。
  象曰。不出户庭、知通塞也。
  通则出、塞则止。
  九二。不出门庭。凶。
  门庭、门内之庭也。九二前遇六三。六耦、有门象。九二居中、有可行之时。六三非有所窒塞、时可行矣。乃失刚不正、又以上无应与、止而不行、知节而不知通者也。故有不出户庭凶之象。又按、初九来兌始。兌于时为酉、阖户之象。九二互体震。震于时为卯、闢户之象。初九时当止、位虽有应、其行非时。九二于时当行、位虽无应、其止非其时。是故节而止者易、节而通者难。
  象曰。不出门庭凶、失时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