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时妄行。由漏而淋,由淋而崩,总因血病,而但以其
微甚耳。《阴阳别论》曰∶“阴虚阳搏谓之崩。”《百病始生篇》曰∶“阳络伤则血外溢,阴络伤则血内
溢。”故凡阳搏必属阴虚,络伤必致血溢。知斯二者,而崩淋之义及治疗之法,思过半矣。惟是阴虚之说,
则但伤营气,无匪阴虚,而五脏之阴,皆能受病,故神伤则血无所主,病在心也;气伤则血无所从,病在肺
也;意伤则不能统血、摄血,病在脾也;魂伤则不能蓄血、藏血,病在肝也;志伤则不能固闭真阴,病在肾
也。所以五脏皆有阴虚,五脏皆有阳搏。故病阴虚者,单以脏气受伤,血因之而失守也。病阳搏者,兼以火居
阴分,血得热而妄行也。凡治此之法,宜审脏气,宜察阴阳。无火者求其脏而培之、补之;有火者察其经而
清之、养之。此不易之良法也。然有火者不得不清,但元气既虚,极多假热,设或不明真假,而误用寒凉,
必复伤脾胃,生气日见殆矣。先贤有云∶凡下血证,须用四君子辈以收功。又云∶若大吐血后,毋以脉诊,
当急用独参汤救
之。厥旨深矣,故凡见血脱等证,必当用甘药,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。盖甘能生血,甘能养营。但使脾胃气
强,则阳生阴长,而血自归经矣。故曰∶脾统血。



<目录>上卷\经脉类

<篇名>治崩淋经漏之法

属性:若阴虚血热妄行者,宜保阴煎、加减一阴煎。
\x保阴煎\x(见血热经早)
\x加减一阴煎\x(见血热经迟)
若火盛迫血妄行而无虚证者,宜徙薪饮、黄芩散加续断、丹参。
\x徙薪饮\x(见《新方八阵・寒阵》)治三焦凡火,一切内热,渐觉而未甚者,先宜清以此剂,其甚
者,宜抽薪饮。
陈皮(八分) 黄芩(二钱) 麦冬 芍药 黄柏 茯苓 牡丹皮(各一钱半)
水一钟半,煎七分,食远温服。如多郁气逆伤肝,胁肋疼痛,或致动血者,加青皮、栀子。
\x黄芩散即子芩散\x(见血热论外方)
若血热兼滑者,宜保阴煎、槐榆散、生地黄汤。
\x保阴煎\x(见血热经早)
\x槐榆散\x(见《妇人规古方》)治血崩及肠风下血。
槐花 地榆(等分炒焦)
上二味,用酒煎饮之。
\x生地黄汤\x(见《古方八阵・固阵》)治热痢便血,崩淋不止。
生地黄(五钱) 地榆(七钱半) 炙甘草(二钱半)
上 咀,用水二钟,煎一钟,分空心日晚二服。
若肝经怒火动血者,加味四物汤。
\x加味四物汤\x(见经不调)
若肝经怒火动血,逆气未散者,化肝煎或保阴煎加减主之。
\x化肝煎\x(见《新方八阵・寒阵》)治怒气伤肝,因而气逆动血,致为烦热,胁痛胀满动血等证。
青皮 陈皮(各二钱) 芍药(二钱) 丹皮 栀子(炒) 泽泻(各钱半如血见下部者以甘草代之)
土贝母(二、三钱)
水一钟半,煎七、八分,食远温服。如大便下血者,加地榆;小便下血者,加木通各一钱五分。如兼寒
热,加柴胡一钱。如火盛,加黄芩一、二钱。如胁腹胀痛,加白芥子一钱。胀滞多者,勿用芍药。
\x保阴煎\x(见血热经早)
若血有滞逆而妄行者,四物汤、丹参散。
\x四物汤\x(见经不调)
\x丹参散\x(见调经论外备用方)
若营气不足,血不能调而妄行者,五福饮、四物
汤、四君子汤、八珍汤,择宜用之。
\x五福饮\x(见血热经早)
\x四物汤\x(见经不调)
\x四君子汤\x(见血虚经乱)
\x八珍汤\x(见经不调)
若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,寿脾煎、归脾汤、四君子汤加芎、归。再甚者,举元煎。
\x寿脾煎\x(见血虚经乱)
\x归脾汤\x(见经不调)
\x四君子汤\x(见血虚经乱)
\x举元煎\x(见《新方八阵・补阵》)治气虚下陷,血崩血脱,亡阳垂危等证。有不利于归、熟
(地)等剂而
但宜补气者,以此主之。
人参 黄 (炙各三五钱) 炙甘草(一、二钱) 升麻(五、七分炒用) 白术(炒一、二钱)
水一钟半,煎七、八分,温服。如兼阳气虚寒者,桂、附、干姜随宜佐用。如兼滑脱者,加乌梅二个,
或文蛤七、八分。
若脾肾虚寒,兼呕兼溏泄而畏寒者,理阴煎、五君子煎、理中汤。
\x理阴煎\x(见血寒经迟)
\x五君子煎\x(见《新方八阵・热阵》)治脾胃虚寒,呕吐泄泻而兼湿者。
人参(二、三钱) 白术 茯苓(各二钱) 炙甘草(一钱) 干姜(炒黄一、二钱)
水一钟半煎服。
\x理中汤\x(见血虚经乱)